你在这里

自卑与自负之间,我们的第三种选择

新年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我们聊起了各自近些日子里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变化。

我朋友是个脾性温润的人,虽然他自己也是个领导,但是上级领导做错的很多事情,结果都变成了他要去收拾的烂摊子,有些不明个中缘由的人倒觉得这些都是他的问题。

而这种看似为了大局而卑微牺牲自己的表现,却又并没有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而后续有更多的坏事情摊在他头上,比如,上级领导的不作为而把问题都抛给他,领导的私自决定让他敢怒而不敢言……

去年年底,公司的开发总监在邮件里把他们组的一个常规性事件当做了一个典型案例来批评,说做得不对。

他的上级领导显然是个怕事的主,并没有护着手下的人,一声不吭。但在我朋友眼里,这件事情的做法完全合理,而且也是完全按照公司的内部流程来操作的,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就把来龙去脉都写在邮件里,只为把这件事情理清楚。

他笑着跟我说,‌‌“其实我是受到你的影响,做人得有一股傲气,不能随便让人踩。有些人就是这样,觉得你好说话好欺负,就会一直爬到你头上去。‌‌”

我听了后,真是觉得很诧异。

说实话,我心里一直是个很骄傲的人,也一直奉行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对于别人,我过去往往是比较苛刻的,虽然见过我的人都觉得我很单纯,但说实话我绝对不是那种无知的小白,因为我内心的那股傲气,是绝对不愿意让别人随便来欺负我的。

可是那天听完他说的话,我却跟他说:‌‌“其实,我也在你身上学到了另外一种东西,叫做内敛和谦卑。‌‌”

正因为自负,所以我常常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喜欢跟别人计较,甚至也看不到别人的好。

所以,我其实也因为自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不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从而处不好与别人的关系;因为姿态太高,所以总是陷入表现型人格中,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永远处于想要证明自己的状态。

而随着自我的成长,随着价值观的不断重建,我发现,不卑不亢的处事之道,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待

当我们不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包容心,懂得尊重别人;同时,当我们不把自己放在很卑微的位置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容淡定,无惧变化,勇于承担责任。

而不卑不亢的内心状态,就像水一样,既可以是浩瀚无垠的的大海,容纳百川,又可以是自处低势的溪流,滴水石穿。

2.

因为太过自负,所以过去我喜欢追求完美,害怕出错,也就不愿意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也害怕面对生活中出现新的局面和新的问题。

而这种过度自负的背面,隐含的却恰恰是一种‌‌‘自卑情结‌’。

针对‌‌‘自卑情结‌’,人会使用‌‌‘补偿机制‌’来对抗,也就是说对于某种不适感,人会通过强化其对立面的感受,从而将其抵消,比如,通过外在自负带来的兴奋,积极去抵消内心自卑的灰心,沮丧。

就像有的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比较,总是有一种鸵鸟心态,为自己构筑了一道脆弱的心理防线,把假想的优越感圈在了自己的舒适区之内。

但是,那些不卑不亢的人,是不怕事也不怕人,折射出的是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

作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位不卑不亢精神的楷模。

苏格拉底虽然学富五车,但是却很少会打着权威的旗号向别人灌输他的想法。他总是会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受众讲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不断地提出启发式的反问,让别人发现真理,获得知识。

这种不骄傲不自大的气节,让他成为智慧的助产师,而不是一个布道者,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知识的渊博。

另一方面,当外界与自身信念相悖之时,苏格拉底也不卑躬屈膝,无惧危难。

在苏格拉底62岁那年,雅典人跟斯巴达人爆发了一场战争,雅典海军在海战中获胜,但是因为一场大雨耽误了打牢阵亡的尸体,这引起了死者家属的不满,于是法庭判决了所有十位将军的死刑。

苏格拉底独自一人反对这个判决,他认为因为个别人的失误而判所有人有罪是不公正的,作为500人元老院的一员,他拒绝表决,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反对派人士。

其实,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不卑不亢的精神状态,因为它会让我们不自以为是也不自怨自艾,懂得拿捏为人处事的尺度

在过去,每次聚会交流,或是工作会议,当大家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我总是会在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为自己辩解,说来说去无法就是想要证明,我是对的,我的观点有一套自洽的逻辑推演,是绝对有道理,而对于别人的看法却置之不理。

但现在,因为内心那种不卑不亢的状态,我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再恐惧变化,所以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我可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去在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而把焦点放在事情本身,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也认真地聆听别人的见解。

在这样一种自在的状态里,若这个世界给了你正反馈,你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气扬,相反,若这个世界没有给你正反馈,甚至给你负反馈,你依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灰心丧气。

3.

最近在看伯凡老师关于中庸的解释,忽然发现,不卑不亢的处世之道,其实就是一种中庸之道

说起中庸,大家都会以为是两个状态之间的折中,比如,不卑不亢,就会认为是极端自负和极端自卑的折中。

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对的。

按照伯凡老师的说法,中庸,是在两种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找到最恰当的那个点。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个刺猬效应,就是中庸的一个典型例子。

他说,两只刺猬在冬天的时候为了取暖,它们就想抱在一起,但是当它们抱得太紧的时候,自己的刺就会刺伤对方。这个时候,既要取暖,又不能够刺伤对方,所以这两只刺猬得要在抱紧对方的力度上找到一个中庸的点,在这个点上,会形成一种张力,让两只刺猬的状态处于一种最佳的相处模式之中。

其实,不卑不亢的精神状态,就是在过度自负与过度自卑之间,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点,形成并且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

这种张力,会让我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事物,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我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4.

不卑不亢的处世之道,作为我生活中的基本信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重塑造这样一种中庸的精神状态:

1)塑造成长型人格,不断精进自己

我们跟别人的比较时刻都在发生,别人比我们好了,我们往往会自卑,别人比我们差了,我们往往会自负。如果我们陷入跟别人比较的漩涡中,我们就会不断在自卑与自负之间徘徊不前。

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在别人眼里表现得有多好,而是自己是否真正的优秀,真正的有实力。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当我们拥抱成长型人格,不断精进自己,往往就会不卑不亢,从容淡定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培养共情能力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而人际关系很糟糕的人很难有一种实质性的幸福,但却更容易变得自卑或者自负。

其实,同理心,或者说共情能力,它是一种对他人的思想,感情,体验,希望给予理解的能力。拥有共情能力的人,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试图让自己与别人同频,而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而我们如果有共情能力,往往就会与他人构建一个和谐的关系,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进而精神状态也会表现为自信,不卑也不亢。

其实,现在对小孩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提高认知类技能上,更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培养一个不卑不亢的精神状态,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和事业成就的往往是那些非认知技能。

而培养共情能力,我们就要养成一个给予以及合作的习惯,愿意帮助别人,给别人关怀与理解,同时也愿意配合别人,协作完成任务。

3)不依赖于外界的人事物,自我认可

如果一个人自我认可度很低,往往就会表现出自卑或者自负。

有些人会去追求外在的一些人事物来提升这种缺乏的认可度,但是一旦我们依赖于外界人事物给予的认可,我们就会被它们所控制。

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外界的人事物随时可能离开我们,而依赖于它们的我们,也只能生活在那种不确定的惶恐之中,渐渐会变得自卑或者自负起来。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自我的认可,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这样才能真正的独立自由,也才会有不卑不亢的精神状态。

而建立自我的认可,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获得持续可见的成就感,也可以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增加自信。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或许自卑过,或许自负过,但是,追求那种不卑不亢的精神状态,让不卑不亢所形成的那股张力来引导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我们会变得更自由也更幸福一些。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