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合作还是争端?不同视角看待澜湄会议

湄公河是泰国和老挝的界河,当地渔民说,湄公河的水位正在逐年降低。(美国之音朱诺拍摄,2013年1月10日)

1月1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将赴柬埔寨首都金边,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下面简称“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新华社在报道这一会议的消息时强调,“来自澜湄六国的领导人将围绕‘我们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之河’这一主题,规划澜湄合作机制未来发展蓝图。”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流经西藏、云南,进入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全长超过4800公里,是亚洲最重要的一条跨国水系。这条河流在中国境内的部分称为澜沧江,进入东南亚后称为湄公河。

由于其流经的国家众多,湄公河的开发和治理需要这些国家共同合作和协调发展。然而,几十年来,因为战争和地缘政治的原因,湄公河的开发治理一直处于群龙无首、互相掣肘的无序状态,很多规划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项目迟迟得不到推进,或者无疾而终。

2014年11月,李克强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澜湄合作”的倡议,标志着中国政府推动的区域性合作机制走上历史舞台。“澜湄合作”的首次领导人会议于2016年3月22日在海南三亚举行,两年以来,“澜湄合作”已经建立了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及其他领域工作组在内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成立了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并对45个早期项目进行了投资。

中国媒体在报道此次会议时,强调的是“携手合作”、“务实高效”,却有意回避了“澜湄合作”当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发表了题为“湄公河将成为区域争端的新南中国海吗?”的文章,指出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上游及中游建造水电站大坝对下游的环境保护、农业灌溉、以及渔业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文章援引了环保组织“国际河流”(International Rivers)泰国协调员迪特斯(Pianporn Deetes)的话说:“对于下游社区来说,上游的大坝彻底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旱涝循环,并阻止了沉积物的下行输送,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

文章提到中国在澜沧江流域已经修筑的7个大坝和计划中的20多个大坝,以及老挝在湄公河主干线上修筑的三个大坝,指出这些大坝的建设是造成2016年越南在湄公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遭遇90年未见之特大干旱的部分原因。由于湄公河水位过低,越南当年出现了海水倒灌、农田盐碱化、饮用水短缺等现象,造成18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越南政府不得不请求中国在上游开闸放水。

2017年1月,3艘中国勘测船在湄公河泰国段勘测水道时,遭到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的抗议。他们认为,中国勘测船是在为炸掉河道中的礁石、拓展航线水道做准备,担心这一行为将破坏湄公河的生态环境。据当地媒体《清莱时报》(Chiangrai Times)报道,环保组织和当地村民开出渔船,阻挠勘测船的工作,并打出标语,抵制炸礁行动。

上个月,“澜湄合作”第三次外长会议在云南大理举行,6个国家的代表悉数出席,并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据《南华早报》报道,此次在金边举行的“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上,也有望通过一个“澜湄合作”今后5年的发展规划。

观察人士认为,这些都表明,“澜湄合作”至少从目前的国家层面来看,6个国家在“携手合作、共同开发”上已经达成共识,而争议之处主要在于政府与环保组织之间的博弈。这些争议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而且还会一直存在下去,但是,将这些争议说成“区域争端的新南中国海”,未免有些危言耸听。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