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败像丛生的清戊午科场案

清朝咸丰八年是戊午年(1858年),八月初六,咸丰皇帝钦点了此次顺天(北京)乡试的主考官和副主考。

柏葰担任主考官。

柏葰此人非同小可,是蒙古正蓝旗人,道光六年进士,先授编修,后任内阁学士,兼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拜文渊阁大学士,是清室庙堂的一品大员。著有《薜菻吟馆诗钞》、《奉使朝鲜日记》等著作。

柏葰素与肃顺等不和。

副主考官则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和御史程庭桂,同考官是翰林院编修浦安、翰林院编修邹石麟。

同考官是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

发榜时,有人发现唱戏的优伶平龄,竟然中了第七名举人。

清制规定,娼妓、优伶、皂、吏等不能参加科考,而登台唱戏的优伶平龄,却能公然在京师科考中高中皇榜,立时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怀疑,一时舆论大哗。

就在这风生水起之时,御史言官孟传金突然呈递奏章,参劾戏子考生平龄的朱卷和墨卷不一致,应该查究。

墨卷是考生用墨笔写的考卷,字是黑色。朱卷是考场监考工作人员用朱笔誊抄誊抄复制的考卷,红字。

朱卷,是专门给阅卷官披阅的考卷。

我国在北宋就采用了密封、糊名和誊录的科举考试制度。即考生交上试卷后,工作人员将考生姓名糊起来,用红色毛笔誊抄一遍,再给阅卷官披阅。在誊抄过程中,誊抄者抄写的朱卷必须与考生的墨卷完全一致。即便墨卷中出现了错字、别字,甚至涂抹,也必须完全依样画葫芦照抄。誊抄后,监考人员还要对读核对,验看朱卷和墨卷是否完全一致。

此一严格程序,就是防止考官舞弊。

咸丰皇帝痛恨官场作弊,接到御史言官孟传金上奏的参劾章奏折,心中一惊,决定严查。他当即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全庆和陈孚恩等四人,专职会审查办此案。

会审团很快查清,考生平龄并非职业优伶,他只是戏曲票友,喜欢粉墨登台过戏瘾。得中举人,并无不妥。但他的考场墨卷和送交阅卷官的朱卷,二卷不相符合,这问题就严重了。

会审团经过仔细对照,发现其墨卷中的七个错别字,在朱卷上都被一一改正。

就是说,考场誊抄朱卷者从中做了手脚,帮考生暗自改正了试卷上的错误。而一张卷子出现七个错别字,如此低劣的水平,怎么还能被录为举人?

会审团查究时,此案的当事考生平龄,被革去举人,入狱待判。但他竟不明原因地死在狱中,使案情更为复杂。

平龄的同考官邹石麟对修改朱卷,供认不讳。

邹石麟说,这次披阅平龄的复制红字试卷,自己以为是誊抄人员笔误所致,就顺手把错别字改正过来。

同考官邹石麟和考生平龄素不相识,明知故犯的原因,是此前科考中多有类似情况,于是他就随手改正了。

问题调查清楚后,会审团向咸丰帝呈交了处理意见:其一,平龄本人登台演戏系个人喜好,不必治罪,但毕竟登台演戏有辱斯文,谕令士子引以为诫;其二,平龄才华平平,试卷中竟然多处出现错别字,不足以被选为举人,按律应罚停会试三科,因平龄已死,免去此罚;其三,考生舞弊,同考官应连坐,降一级调任。但邹石麟擅改朱卷,目无国法,拟革去官职,永不叙用。主考官柏葰和两位副主考朱凤标、程庭桂三人,也应承担领导责任,罚俸一年。

案情似乎就能了结,但突然节外生枝。

平龄科场案发后,咸丰皇帝为整顿纲纪,下令严格磨勘。

磨勘,就是发榜后对考中举人的试卷,进行复核。道光、咸丰年间,官员懒政,磨勘制度,形同虚设。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十月二十六日,会审团向咸丰皇帝奏报了磨勘结果:此次顺天乡试,总共录取举人三百名,有问题的试卷居然有五十份之多。

竟然六人中,就有一个不合格者!

这五十份不合格份试卷,有的文辞不通,错别字比比皆是,错谬百出;有的经过涂改,第一场试卷和第二场试卷判若两人,前者文理不通,后者文采斐然,显见是枪手所为。

咸丰皇帝目瞪口呆。

盛怒之下,当日,咸丰皇帝就下旨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听传,两位副主考暂行解任,听候查办。

随后,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咸丰皇帝将涉案举人一一革去功名、停罚会试。涉案同考官或被革职,或被降级,或被罚俸。

但主考官柏葰似乎没有涉案。

直到同考官浦安被彻查,才将他带出。

审查人员在考生罗鸿祀的试卷上,发现了考官的舞弊。

经查,考生罗鸿祀是广东肇庆府阳春县人,在刑部任主事职,无功名。他为了今后前途,决定参加今年顺天乡试。罗鸿祀拜托同乡官员李鹤龄,在这次科考中加以照顾。

李鹤龄也觉得自己这次乡试有可能被选为同考官,便允诺。

但这次乡试李鹤龄没被选中做考官,于是,他便向同年的同考官浦安求助。浦安碍不过同年之谊情面,答应帮忙,收下了作弊的对号条子。

阅卷时,浦安按对号条子的暗记,找到了考生罗鸿祀的试卷。但文章平平,不够录取。可他还是写下了“气盛言宜,孟艺尤佳”的荐语,向主考官柏葰推荐此卷。

主考官柏葰和两位副主考经过商议,决定将该卷打入副榜备卷。

柏葰令仆从靳祥,向浦安告知此事。于是,浦安便恳求靳祥向柏葰提议,一定要录取那份试卷。

仆从靳祥追随柏葰多年,很得其赏识。他对柏葰建议说,浦安只推荐了这一份试卷,最好能录取。柏葰思虑再三,为了不驳同僚的面子,就同意了。正榜已满,就只好撤下一份合格试卷,换上了罗鸿祀的备卷。

榜示出来,罗鸿祀中了第二百三十八名举人。

罗鸿祀中举后,春风得意,却没有要向同乡李鹤龄表示表示的意思。

李鹤龄不甘心,便主动跑到罗鸿祀那里要好处费。罗鸿祀躲不过,只好给他送去五百两银子。李鹤龄财迷心窍,将银子全部据为己有。

按惯例,新举人要回拜录取自己的受知师,十月初,罗鸿祀先来拜访同考官浦安。

罗鸿祀认为,自己已经出了五百两银子给李鹤龄,李鹤龄一定会将这些钱与浦安和其他考官平分,所以他只礼节性地带了十两银子给浦安。

拜完码头,罗鸿祀心安理得回去当新举人了。

浦安则觉得自己只得到十两银子太冤,料定罗鸿祀一定给了李鹤龄不少好处,就去要。结果,他从李鹤龄处,要了三百两好处费。

案情调查至此,一切大白。

咸丰皇帝闻及此事,非常愤怒,立刻派宦官取来罗鸿祀考卷,他亲自复审考卷后,觉得确实不合理。

为慎重,咸丰皇帝又恩准罗鸿祀,敕命他到南书房重考,并遣命肃顺监考。结果,罗鸿祀又交出了一份粗劣的考卷,证明科场考官作弊是铁的事实。

于是本案被钦定为科场作弊大案。

咸丰皇帝严令将所有涉案人员,交刑部会同肃顺、载垣、端华、陈孚恩等在朝廷掌握实权的大臣审理。

罗鸿祀案,加上前面已经审定的平龄案,和那五十份不合格试卷被录取案,使咸丰皇帝异常恼恨。

天子脚下,出现这种乌烟瘴气的科场、官场,出现这么多的无耻、无知的考生,出现这么多的贪赃考官、昏聩主考,他怎么能不恼恨?

咸丰九年,宗室大臣载垣等,奏请先结主考官柏葰与考生罗鸿祀案。

主考官柏葰收贿赂的家人靳祥,在东窗事发后畏罪自杀。

主考官柏葰按律当斩。

咸丰帝念及过去柏葰为官清廉、勤政,自己对他也十分倚重,有意从轻发落。

但肃顺按律力争,认为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严格执法、明正典刑。

肃顺是宗室权臣,自道光中期始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

肃顺煊赫一时,因此,朝廷众大臣不愿意得罪他,因而无人愿意援手搭救柏葰。

于是,主考官柏葰,和同考官浦安、考生罗鸿祀等四人,一同被判死刑,于次年被斩于菜市口。

柏葰是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

综观全案,咸丰皇帝斩杀主考官柏葰,是挥泪斩马谡。咸丰皇帝的目的,是整顿纲纪,严正吏治,重振法纪,挽救衰败的大清王朝。

但大清朝政体早已糜烂,已经病入膏肓,灭朝亡政是必然。纵然是权力至高无上皇帝决心想挽救,他也力不从心,回天无力。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五十三年后的一九一一年,国民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皇权统治,中华民国建立。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