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禾花雀即将成为百年来第一个被吃绝种的生物

1979年到1990年,俄罗斯贝加尔观察站标记了10460只黄胸鹀。而2012到2015年间,这个站一共标记到了9只。

前天,黄胸鹀正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距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你也许从未听说过这种小鸟,但你很可能听过它的另一个名字——它在菜单上的名字:

禾花雀。

并不很久以前,禾花雀/黄胸鹀还是一种漫山遍野的鸟。2004年之前,它的评级还是最安全的‌‌“无危‌‌”;那年发表的数据认为仅在欧洲就有60000-300000只个体,全球数据应该数倍于此。

到了2015年,同一组研究者估计,欧洲的成年黄胸鹀数量大约是120-600只。人们仍在争辩它在亚洲东部的种群受到了何种打击;最悲观的场景下,十年里它减少了99%。

乍看起来,这样一种鸟类竟然会濒危,似乎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要知道,它的繁殖地从芬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直向东横穿蒙古和中国北部,直到俄罗斯的最东端还有韩国和日本。如此广泛的分布,而且很多地区都人迹罕至,应该无论如何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可过去二十年里我们却眼睁睁看着它从西到东逐渐消失,芬兰已经有将近10年没有哪怕一只黄胸鹀现身了,日本也已连续几年只能找到几对而已,不久前刚找到一个30对的种群已经是特大喜讯。今年夏天,研究者们在俄罗斯萨哈林省的一个重要繁殖地一共找到了17只;黄胸鹀研究者、国际鸟盟研究员@规矩的辛巴说,就在不太久之前,一早上就能找到这么多。

俄罗斯的研究者曾经对此十分困惑,他们猜测可能水坝影响了繁殖地草原,或者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导致适合黄胸鹀越冬的稻田正在减少,但研究表明这种级别的变化根本不足以解释这种鸟儿过去二十年里的断崖式崩溃。

他们那时还不知道,黄胸鹀面临着另外一个致命问题。它们是候鸟,每年迁徙到南方越冬;而它们迁徙之路要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中国。在这里,黄胸鹀是一种传统美食。

从1992年起,每年三水禾花雀美食节就捕杀数千只。1997年这个节日被禁,但是禾花雀黑市依然存在,佛山一个黑市一天之内就卖出了约1万只。东莞则骄傲地把‌‌“三禾宴‌‌”(禾虫、禾花鲤、禾花雀)称为本地头号美食。道理上讲,黄胸鹀作为稻田常见物种,成为饮食传统的一部分原本并无不妥;但它已经异化为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身份象征。黄胸鹀不过麻雀大小,当年都是论串卖,但如今因为稀缺,每只的价格动辄上百元,还经常用其他的鹀类冒充。酒店通常以一人一只的方式上菜,但极端奢华的宴席可以一次吃掉数百只。

随着黄胸鹀的种群崩溃,抵达越冬地的鸟儿越来越少,猎人已经向北转移,在迁徙的半路上截杀。2008年浙江省拦截了一批正向南方转移的禾花雀,仅这一次就是4300只。

看起来,黄胸鹀即将成为百年来第一个被吃绝种的生物。

可是就在不久以前,它还数量如此众多,还曾被无数人目睹,还曾是广袤大地上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啊。它不像老虎躲藏在深山间,也不像大象生活在万里之外的非洲草原。二十年前还有很多广东人见过数万只黄胸鹀成群迁飞的场景,十几年前北戴河的观鸟者还会为铺天盖地的黄胸鹀而惊叹。这样一种鸟儿就这么没了,人们难道不会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吗?

也许真的不会吧。人类是如此健忘,如此容易适应。谁还记得熊猫的分布曾一直延伸到河北山西?谁还记得白鱀豚在东晋郭璞笔下还是‌‌“江中多有之‌‌”?废墟被我们当成新的常态,然后继续迎接新的废墟;最终我们不但丢失了一个丰盛的世界,甚至根本不知道它曾经存在过。

毕竟,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那种鸟儿,差不多就是在一百年前的这时候灭绝的。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