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智慧的1960

1959年,大饥荒不期而至。进入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人们在“吃”上饱受煎熬。那个时段遍地奇葩,连玉米面、麦麸都没得吃的时候,便涌现出了一大批“代食品”,真有种“只要能咽下去,什么都敢吃”的无奈。

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那年一月上旬,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西安的增量法主要适宜于大米,内蒙古大米很少,只能独辟蹊径、因地制宜,科学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工艺:

玉米增量法。增量方法有二:一是先把玉米颗粒洗干净放在锅内煮至五、六成熟后捞出晒干,然后磨成玉米面。在和面时先拿出四分之一的面掺上少量的水,搅成稀糊。再倒进比平常做饭多五倍的水,煮成面糊。把面糊倒出放凉,与剩下的四分之三面放在一起搅匀,加上适量的苏打粉上笼蒸,这样每斤可出六斤左右的发糕;二是先把玉米洗干净放入锅内。加上比玉米多六倍的水,把玉米煮至六、七成熟时,用水磨成糨糊。搁上酵子,发酵后再加适量苏打粉摊在笼上蒸,每斤玉米可出五至六斤发糕。

有人认为纯粹是胡说八道,还有人讽刺说:“增量增量,米泡膨胀,饿坏肚子,撑坏膀胱。”但主流媒体却说,凡是食用过这种“增量法”食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吃了这种饭的确不饿。而且蒸出来的饭“更加味美香甜”。

爱党爱国的营养学家说:“为什么能增加饭量?是因为粮食胚乳经过水浸煮沸,淀粉颗粒受热膨胀、分裂、体型扩大,重量增加;同时,粮食中的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其颗粒也膨胀、凝固、体型扩大、重量增加;粮食胚部含有的脂肪和部分蛋白质,经过热处理,脂肪油滴集聚、蛋白质凝固,经碾磨充分游离出来,增加了重量。因此,这些质量的变化是化学的化合作用,决不单是水分的增加。因此有的人把粮食增量法说成是‘只增加几斤水’,这是极端错误的。”

一天,我在街上看见一群人在吹吹打打,慌忙凑过去看热闹。只见一队人马抬着标语牌,用车拉着锅灶、蒸笼、米面在做宣传。实物演示如何把二两米做的有一斤那么多的复蒸法。

具体过程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是把玉米面用水和起来后,摊在笼布上开始蒸。大约蒸了十几分钟后,铲出来碾碎,再加水和好,二次上笼再蒸十几分钟。最后出笼时状似马粪,需要用铲子往起铲。一个叔叔喂了我一口,虽然口感不好,但味道很香。许多路人击掌赞赏。我当时的想法是:让美帝国主义去死吧,什么也难不倒智慧的中国人民!

回到家里,我要求父亲也搞蒸量法,没想到父亲对我的提议不加理睬。我感到自尊心受挫折,忍不住冒了句:“增量法是报纸上提倡的,还能有假吗?”父亲说:“纯属胡毬闹,哄鬼不过的事!一斤米里的淀粉就那么多,不管用啥方法增量,淀粉也不会多出来,增加的都是水。这样的增量法,与多喝一缸子水有啥不同?”

那时,还有一种人造肉精问世。人造肉精是一种酵母菌菌体做成的食品,据称可以土法培养。其办法是将淘米水、涮锅水、残菜帮、烂水果、各种无毒树叶、野草、野菜、农作物的根茎叶、酒糟或造纸、制糖工业废水,煮后都可以制成培养液。然后将菌种接种到培养液里,持续保持20℃—30℃的温度,两三天即繁殖成一层白膜。白膜在50℃—60℃的温度下,溶解成糊状,就成了人造肉精。由于人造肉精制作的关键是菌种要纯,培养温度、卫生条件苛刻,因此难以大量生产。

一盆水,时间放久了,也许会变成绿色。现在看来,这是件很普通的事,与吃完全无关,但当时可不一样了。据专家考证,让水变绿的是水里面的一种微生物,大名“小球藻”。小球藻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是优秀的食品添加剂。

一时间,小球藻风靡呼和浩特,人们都大养特养小球藻。好在养这玩意的技术含量不高,弄个容器、装上水,再把别的已经发绿的水舀一瓢做菌种。加强日晒通风,必定成功。另外,要提高产量,就得增加点氮肥。这个也不难,四下无人时,直接对着容器尿上一股即可。

深绿色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专家建议每天喂给孩子们喝。我喝不惯,喝进嘴里,感觉有一股尿骚气。虽然饿得想啃石头,但面对这种高营养食品,我的胃却不接纳,吃进去很快又悉数吐出。

小球藻也可以经过过滤、晒干,得到灰绿色粉末状的小球藻。小球藻粉末可以直接与面粉混合,做成馒头。也可以在熬稀粥的时候加进去,成为浅绿色的小球藻粥。这样人们容易接受些。

那年,我知道、也吃到了“叶蛋白”,叶蛋白让我终生难忘。据说“叶蛋白是以新鲜的青绿植物茎叶为原料,经压榨取汁、汁液中蛋白质分离经浓缩干燥而制备的蛋白质浓缩物。叶蛋白若经过有机溶剂脱色处理后,会改善叶蛋白的适口性,添加到谷类食物中则可提高谷类食物中赖氨酸的含量。”

然而,叶蛋白的生产成本过高,商业化生产困难。我们没有本事从树叶里提取,只能直接吃树叶。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秋天,班主任老师领着我们学生在榆树下捡树叶、体育老师教我们如何爬到榆树上采树叶。鲜嫩的榆树叶洗净切碎后可以和玉米面和在一起,蒸着吃,是很美味的;榆树叶的嫩芽用开水焯过凉拌,也很好吃;嫩芽也可以用来包饺子。不过值得提醒的是,榆树叶毕竟属于野菜,要经过开水焯过方可以食用。

老师告诉我们:“榆树叶里面含有丰富的叶蛋白。你们能吃上叶蛋白就不错了,很多老百姓连榆树叶都吃不上,吃‘观音土’呢”。观音土大概就是做“菩萨”用的粘土。人吃了以后,身上浮肿,拉不出屎来。

那时,学校里有几棵榆树。一到春天,就会结出很多榆钱。饥饿难耐时,榆钱就成了我们的首选目标。那会我们也顾不上干净不干净了,用手顺着树枝往下捋,然后就大把地往嘴里塞。吃多了,肚子虽然饱了,但嘴唇乌黑。那时虽然不讲卫生,但也从来不拉肚子。即便肚子里的蛔虫多点,也没关系,每年吃点“宝塔糖”就能把蛔虫打下来。只不过那时满脸菜色,看什么东西都发绿,可能与叶蛋白有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人民在吃的研究上,发挥出了极高的聪明才智。特别在开发新的食品源方面,有很多奇思妙想,让现在的80后们听来会目瞪口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