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你应该知道的“巴勒斯坦大起义”

什么是Intifada?在前两次中,巴以冲突是怎样的情形?德国之声为您作以下解释。

什么是巴勒斯坦大起义(intifada)?

intifada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接近“甩开”、“扔掉”谋事或者某人。该词用在巴勒斯坦同以色列暴力斗争的语境里,意思便成了巴勒斯坦人有组织地对以色列军方发动起义,它既是民间斗争,同时也有政治引导。

这一语境下的巴勒斯坦起义已发生过两次,第一次于1987年开始,1993年结束。而2000年发生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则尤为血腥,持续了5年。

特朗普周三宣布,美国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这一决定引起巴勒斯坦方的极大愤怒,在加沙地带曾握有政权并主张暴力的哈马斯一派呼吁发动第三次巴勒斯坦起义。

以色列视耶路撒冷为首都,巴勒斯坦也声称东耶路撒冷为自己的首都,但这一地区目前被以色列占领,如果建国,耶路撒冷东区将成为巴勒斯坦的首都。将使馆迁进耶路撒冷被人们看作美国公开地站在了以色列一边。

谁是哈马斯?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内部一个崇尚暴力的伊斯兰派别,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拥有实力,也是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第二大政治力量,仅次于法塔赫。这两派正在组建联合政府。

1987年成立的哈马斯拒绝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曾呼吁摧毁以色列国家。最近年间,哈马斯同以色列已进行过多次战争,包括2014年夏天造成多人死亡的加沙战争。哈马斯还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目标的恐怖袭击以及自杀性袭击。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1987年12月8日,一辆以色列军车冲撞一辆接下班后巴勒斯坦工人返回加沙的轿车,导致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方坚称,司机失控,这是一场事故,但许多阿拉伯目击者则认为,撞车是蓄意的行动,是对此前一名以色列人被刺死的报复。

双方展开暴力对峙。其间,许多巴勒斯坦人开始公民抗命活动,拒绝前往以色列工作、交税以及购买以色列产品。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也催生了哈马斯组织的诞生。

经过6年的暴力冲突,以色列政府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于1993年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标志了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的结束。该协议划定了巴勒斯坦自治区,并在占领区就自治政府作出规定。但哈马斯不承认这一协定。

有关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的死亡人数,各方的数据都不相同。以色列非政府组织B'Tselem的统计显示,直至1993年底,巴勒斯坦一方的死亡人数为1203人,以色列则为179人。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反对派政治家沙龙(Ariel Sharon)前往被占领的耶路撒冷东区并登上圣殿山,此举被巴勒斯坦方面看作是一种挑衅,象征对被占领土以及对整个耶路撒冷圣殿山拥有主权,而伊斯兰的圣物圆顶清真寺就位于圣殿山上。

数月后,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但他此前的行为早已为巴以之间暴力的再度爆发创造了条件。哈马斯宣布当年10月6日为“愤怒之日”,呼吁袭击以色列军事据点。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开始了。

同第一次起义不同,第二次参加起义的人数更多,不是使用石头或者燃烧瓶作为攻击器械,哈马斯领导的第二次起义时使用了枪支武器。尤其引起关注的是,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使用了自杀性袭击手段,目标包括汽车、餐馆以及酒店。

作为报复,以色列则空袭加沙和被占领土。

虽然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结束的日子没有最终的确定说法,但一般认为起义持续了5年。以色列《国土报》报道称,大约1330名以色列人丧生,巴勒斯坦方面的死亡人数则为3330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