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微历史〗是不是很熟悉?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1. @jerrymice:今天写公共号鬼故事,有写到徐霞客,就顺便查了下这厮,感觉云南到处都有他的痕迹。原来这家伙最后旅途终点就在云南,和丽江土司有深深的基情。土司非常非常喜欢他,怕他去了西藏会死,坚决不准他去西藏,霞客同志只好在云南其他地方转悠。最后土司派了几个纳西族汉子,把重病的霞客同志送回江苏老家。

2. @祝佳音:戊戌变法后,李叔同从天津到上海,在文学社同许幻园结为挚友。许是富家子弟,慷慨豪爽,后来许家道中落,一雪夜,到李家门口,不进门,大喊: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李也未出门,之后写下此歌(《送别》)。13年后二人再见,其时李已出家,2年后,许去世。(天涯五友图,左起李叔同与江阳张小楼、江湾蔡小香、宝山袁希濂、华亭许幻园)

3. @leebubaix1: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团结就是力量”、“个人服从集体”……而这些,恰恰都是法西斯纳粹党最根本的观点。法西斯纳粹还有很多重要的观点:党控制枪;党控制舆论和宣传;不怕说谎,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是不是很熟悉?

4. Rfi:中共中央宣传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学习贯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的指示精神,号召文艺工作者努力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红色文艺轻骑兵”是文革时代的标志之一。(毛时代回潮?中共中宣部掀文艺界当“红色轻骑兵”热)

5. @科罗廖夫:其实芳华电影里表现的战场血腥和严重伤亡,已经很客气了。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现在都不怎么提了。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文革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这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

6. 【猫耳洞里的苦恼】1986年10月25日在三面被围困的左二阵地上的17岁解放军战士惠邦利(下)收到家中来信,为不能照料伤病的母亲和分担家中所欠债款而苦恼。(图:VCG)

7. @chinashiyu:《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不都是主旋律的大片吗?中小学包场组织看,懂不懂都得看。89之前,春晚推出的血染的风采是音乐课必学曲目,倒是后来被禁了。(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原型王发坤遗孀千里祭夫)

8. @unique_1506:我厌恶芳华,正如我厌恶唐山大地震。被权力损害的小人物得不到任何补偿,最后还要痛哭流涕的大喊青春无悔,真是太让人恶心。对过去恨得咬牙切齿,原谅才显得真实。这种无从选择的原谅不是谅解,是当权者对弱者的精神强奸。——来自豆瓣

9. @王小渔在海边:还没有看《芳华》。我想我理解对《芳华》、《穹顶之下》以及《往事并不如烟》等的批评,却也疑惑批评者是否正确面对了自身的局限。国家的命运本就由个体的命运组织。我们的问题是太强调集体,忽略个体的利益。一部作品如果表达了一部分人在某个时期的命运和真诚的思考,其存在就有意义。看到所谓没有代表劳苦大众这样的批评,我不免头皮发麻。或许,我需要认真检讨。

10. @河森堡:一个法国漫画家绘制的慈禧太后的故事,在场景考据上可以说十分用心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