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天下楷模李元礼

——中华人文之二十四

“同舟共济”、“登龙门”等成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对与之有关的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李元礼却知之甚少。而不知李元礼,就不会懂得何为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因为李元礼是士大夫的典范。

李元礼(110—169),东汉人,名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世说新语》里,直接记载李元礼言行的,共有5条,分布在《德行》《言语》《赏誉》《品藻》四门类里。总观这五条记载,对李元礼的评价都非常高。《赏誉》之2这样评论:“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他被太学生标榜为“八俊”之第一,在世人心目里有着很高的地位。知识界都评价说:“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历史上的李元礼,其出名是和他礼贤下士为官清正分不开的。李元礼本身就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为官后还不遗余力为朝廷搜罗人才。有个才子叫郭泰,还没被世人认识的时候,被介绍给李元礼认识。李元礼与之交谈后,发现是个不可多得的有才能的人,对郭泰大加赞赏。后来交情深厚,一起回乡的时候,那么多侍从门生,惟独与郭泰同船同车,时人看了非常羡慕。后世有个成语叫“同舟共济”,即出于此。

李元礼有个老乡聂季宝,出身低微,不敢来见李元礼。有人知道聂季宝科举考试不会被录取,将他的情况告诉了李元礼。李元礼同聂季宝会面后,坐在台阶下为牛御寒的蓑衣上面和他谈了一次话,便断定说:“这个人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果然如李元礼所预料的一样。不光聂季宝得到李元礼赏识后能够顺利入仕,其他的人也都是这样,一旦被李元礼赏识,便如同鲤鱼登了龙门。东汉时期名人士人清议对一个人前途,尤其是仕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李元礼因为官清正冷竣,惩治宦官贪污腐败毫不留情,曾经被一个贪官反咬一口而遭罢官。后来陈蕃等很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高级官员反复上表为李元礼辨析冤情,不但要求把他放出来,还要求升他的官。终于李元礼被释,“复拜司隶校尉”。放出来了还是一样梗直威正,一如既往地追查官场里的贪污腐败现象。那时候宦官张让有点势力,他的弟弟张朔在外做官,贪婪而残暴,知道李元礼要抓他,就跑到京师哥哥张让家里,藏到房屋柱子的夹层里。李元礼竟追到张让家里,破开屋柱抓住了张朔,审问清楚罪行后就将他很快正法了。张让得知这个消息已经晚了,就跑到皇帝跟前恶人先告状,说李元礼杀罪犯不先请示皇帝私自动手。李元礼并不惧怕,慷慨陈词,辨析义理,皇帝被说服了,回头答复张让:“这是你弟弟自己做恶的结果,和李元礼没什么关系!”自此以后,宫庭阉宦再不敢私自出宫为害百姓,朝廷官员莫不战战兢兢坚守岗位,再不敢懒散放纵。皇帝见到这个现象,感到奇怪,就问你们为什么变得这么胆小,宦官们跪着胆战心惊地哭着说:“畏李校尉(怕那个李校尉啊)!”

那时候,朝廷风气纲纪败坏,李元礼却主持正义,坚守清廉,一时名气大振。后来李元礼举荐名士为官,其名下属官门徒学生无数,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政治风气为之一振,世人开始期待太平盛世。但是终究是社会腐败病入膏肓,李元礼和追随他的士人不但没有实现政治抱负,反而和阉宦结怨,终于发生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党锢之祸”。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团指使人诬告李膺等人笼络太学生,交结门徒,互相联系,结成朋党,毁谤朝政,败坏风俗。在宦官煽动下,桓帝大为震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党人,除李膺被捕外,还牵连了200余人。这些党人脖子、手、脚加上所谓“三木”的刑具,头被蒙盖着,遭到严刑拷打。李膺骨头很硬,也很机智,他的供辞大多涉及宦官子弟,宦官因此怕惹火烧身,不敢深究。太尉陈蕃极力反对对李膺等人的迫害,他上疏说,“今天所逮捕入狱受刑的人,都是海内有声望的人才,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忧虑,对他们予以十代人的优容还不够,那有无缘无故逮捕拷打他们的理由呢?”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向来喜欢结交太学生,他以桓帝岳父身份上疏请求释放党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要胁,迫使桓帝不得不释放党人,但规定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李膺也因此罢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十二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掌握实权,起用陈蕃,征召曾被废黜的李膺等人为官,意图剪除阉宦势力,但是事败被杀。后来张俭事起,有人劝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说:“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听从命运,往哪里逃呢?”他自动赴诏狱,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边远地区,他的父兄门生故吏均受牵连下狱。

“党锢之祸”是东汉灭亡天下大乱的标志。此后东汉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始进入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时期。号称“天下楷模”的李元礼,即便是有心救世,也无力回天了。但他毕竟为天地间留下了一股正气,让昏天黑地的东汉后期有了一些光亮,证明了人心的不死。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