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经济(1):大权在握,是否用来改革?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思想纳入中共党章,为其赋予了几乎前所未有的权力。中共政治局常委的构成更是强化了习近平的决策权。但是,观察人士说,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习近平有意用新增的权力推动关键的经济结构性改革。

一朝权在手  经改不会有

而也有分析者并不那么失望,因为他们对此一直没抱什么希望,也算与预期相符。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驻新加坡的中国经济研究员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长期关注中国政治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他在半年前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谈及中国经济政策时说:“我们将会看到习近平在十九大巩固权力。而更重要的是要看会不会在政策议程上有所改变。”

凯投宏观一直对中共会在十九大后推进结构性改革不抱希望。埃文斯-普里查德在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后通过电邮发布的评论中,称习将政治置于市场开放之上。

习近平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所提及的经济政策缺乏新内容,基本是重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第13个5年计划的内容。

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将会让那些仍然对习近平可能第二届任期内对国有部门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抱幻想的人死心。

做强做大国企  优胜劣汰逆转

习近平为什么要“做强做优做大”本质上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国有企业?中国高层经济官员对国企的看法或可作为参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尔(James Daniel)近期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介绍IMF发布的2017年中国“第四条款磋商”报告时,透露了他在与北京经济官员交谈时了解到对方对外界关注的一些中国经济问题所持的看法。

丹尼尔问及私营部门的作用,中国官员们同意国营企业效率低下的看法,也能看到市场力量的巨大作用,会向私营部门多开放一些部门,关闭一些业绩最差的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他们不太重视的部门中的企业。

国家对经济加强控制  结构性问题根源加固

凯投宏观认为,中国有许多结构性问题都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但这个问题不会在习近平第二届任期内得到解决。

埃文斯-普里查德说,凯投宏观认为中国国营部门效率低下是经济最大的掣肘因素:回报率非常低,却占用大量经济资源,从中国金融机构获取不成比例的信贷,而这就是中国债务问题的根源。

他说,当前领导层宣布了一些必要的改革计划,就是现阶段实施的计划。但他说,那都是些很谨慎的举措,重点是改进职员的业绩,而更深的改革是要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华盛顿经济智囊机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在该机构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上谈及中国国企信贷时说,这些公司回报率极低,大概百分之2到2.5,约为私营公司的四分之一,但它们获取的信贷越来越多。他说:“它们从银行吮吸的贷款越来越多。因此我认为存在严重的资源错置,进而拖累经济增长,但不大会把GDP拉下去。”

拉迪说,中国国企杠杆率骤升,而私营企业则在下降。他说:“私营公司花钱更有效。它们在偿还债务,而国营公司在借债。”

但是,丹尼尔说,这些高级别中国经济官员却否认国有企业接受补贴,并且否认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相比在效率方面有先天劣势。丹尼尔说,双方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政府的角色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他们来说,多年来他们都有着这些经济目标,包括国企。它们是政府实施政策的杠杆,看到国企的积极作用。中国国企的确在变得更大,变的更强势,同时共产党也对国企加强了控制。

党对企业加强控制  政企分家又开倒车

丹尼尔以中国铁路集团为例,说这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刚刚修改的公司章程中加入了这样的话:董事会就重要问题做决定前,需先听取公司党委的意见。

习近平主政后,希望加强中共在企业的影响力,数百家上市国有企业修改了公司章程,保证在做重大决定前征求党委意见。科技公司监管部门去年要求其管辖公司进一步搞好“党建”活动。这样的做法引发争议,也令不少人担心习近平会为害私企。

《经济学人》在一篇分析中,对有关习近平和私企引起的担忧逐一剖析,认为多数担忧被过分夸大,其中也包括加强党对企业的影响。分析指出,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1990年代大规模关闭国企之后,官员们要求私营公司建立党支部。尽管如此,极少有证据显示党的基层部门试图左右公司在重要事务上的决定,或者说,他们的存在对企业无害。

但是,该文承认,中共可以利用这些党的基层机构加强控制。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