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常态化的低通膨正是改写传统的经济理论吗?

菲利普斯曲线是传统经济学教科书的一条经典,它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此理论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现实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近年来美国就业率逐渐上升,失业率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但通货膨胀率却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上,从而命使得美联储的货币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而且美国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如此。低通货膨胀、低增长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成了一个全球性难题。现实生活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典理论已经完全改写。

不过,美联储主席耶伦在9月26日发表了公开演讲,在全国商业经济协会周年大会上重申,基于经济前景不确定及通货膨胀率低迷原因不明,渐进加息基本上是恰当做法。同时,耶伦也强调,决策者必须提防加息“过于渐进”(raising rates too gradually),认为不应等通货膨胀率升到2%目标时才采取行为。在这里,耶伦一方面承认当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所导致,另一方面又担心就业强劲引发工资和通货膨胀升温。所以对不能肯定通货膨胀率未来走势时,对通货膨胀不敢掉以轻心。而耶伦的演讲一出,联邦基准利率期货就显示,预计美国12月调高利率的概率上升到80%,美元汇率指数也上升到93以上。

也就是说,耶伦好像正在重新思考菲利普斯曲线,正在反思全球的低通货膨胀率之迷。如果是这样,全球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思路或许会发生的较大变化。比如,目前有些国家央行正在研究新的通货膨胀机制。当然,目前不少国家央行及研究者,更多的是在关注,这种全球低通货膨胀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了。

有人认为,这也许技术的进步,商品生产提高有关。比如家用电器及手机,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价格过高,基本上是少数人才能有能力购买的“奢侈品”。但是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现在智能手机可以集通讯、相机、个人电脑、时钟、影音等多种用途为一身,但其出售价格都为一般民众所接受。手机是这样,与高科技相关的许多产品都是如此,其产品的功能一代比一代先进,但购买的价格越来越低。所以,CPI低迷会成为一种常态。

也有研究认为,当前CPI长期低迷可能与人口结构变化有关。美国三藩市联邦储备银行3名经济学家发表文章指出,美国人口老化问题为利率带来长期下行压力,令未来利率不会上升得太高。文章指出,当人口老化加上人均寿命上升,令市民倾向储蓄,意味着银行不需要提高存款利率。同时,生产力持续下降,也会让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下行压力,利率因此需要维持在低位。

不过,同样也把人口结构老化放入到通货膨胀的关系中研究,国际清算银行(BIS)早前发表的报告指出,老龄化可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因为消费减少而造成通货紧缩,相反很可能由于人工成本上升会带来通货膨胀。该报告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大学教授Charles Goodhart,以及摩根士丹利前经济学家Manoj Pradhan。他们认为,在过去35年,全世界一直享受着由中国带来的低廉人工成本,廉价劳动力使资本成本显得相对高昂,使企业更愿意让其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而不是在本国建立一线生产流水线。由于全球对资本投资需求缺乏,在这35年里,全世界实际利率被拉低,资产价格被推高,加上中国充裕的劳动力压低了工人工资,各国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并让整个社会财富逐渐积累到了少数人手上。这种情况下,不少经济体的消费能力只会萎缩。

但是,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有可能扭转这一现象。因为,人口老龄化意味劳动力供应会减少;老人们需要年轻人赚钱来养活,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增加;同时,政府为了赡养老人,有可能会征收更高的税,年轻人压力增加,会寻求更高的工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整个社会的人工成本上升,也意味着物价水平会上开,会由此带来通货膨胀等。

对于这些解释,见仁见智。对于目前全球低通货膨胀率常态化,还不止于这些方面,更不是仅仅用传统的经济理论能够解释的。可能问题的核心,不仅在于智能手机出现后,现实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重要的当前全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跟不上这种变化巨大的经济生活,从而使得由传统体系下显示出来的数据与现实生活偏离。而耶伦这个讲话是不是也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呢?如果是这样,美国的货币政策或许会发展较大的变化。这些值得我们仔细观察。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