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有没有共赢的方式和平共处?

公元前129年,即汉武帝元光六年,这一天,秋高气爽,一支汉军骑兵部队悄然出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直扑长城下关市附近的匈奴军民屯驻地,一举攻破匈奴的龙城,杀敌700,得胜而归。

这就是汉匈战争史上著名的关市之战。汉军4路大军从不同的地方出塞,目的地都是长城下关市附近的匈奴军民屯驻地。

此战汉军胜少负多,出击的4路军队,仅有首战匈奴的车骑将军卫青所领的一路人马取得了龙城大捷,其余3路军队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名将李广甚至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匈奴人生擒。

汉军为何会选择长城下的关市作为战场呢?

匈奴是游牧民族,其自身的游牧经济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所需,所以他们对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特别是与南方富庶繁荣的中原王朝进行货品交易的欲求非常旺盛。即便在汉武帝发动马邑之谋,试图诱捕匈奴单于后,两国虽然在边境上冲突不断,但长城下的关市依旧开放,匈奴人依旧大量往来于长城下。

贾谊在《新书·匈奴》里这样描述这些关市的繁荣景象:大每一关,屠沽者、卖饭食者、美臛炙膹者,每物各一二百人,则胡人著于长城下矣。

关市附近匈奴聚居,急于在战争中求得一胜的汉军于是策划了关市之战。此战也的确是汉匈战争史上汉军第一次有所斩获。而且,龙城是匈奴人祭祀天地祖宗的地方,位置并不固定。卫青所至的龙城,大致在今天内蒙古正镶白旗附近。龙城被破,不仅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汉军士气,更对匈奴造成了精神上的打击。

中原王朝在边境上设立关市,或称互市,始于汉文帝时代。

史书并未记载汉文帝设置关市的具体时间。文帝之时,汉匈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匈奴数次大规模南下犯境。贾谊在《新书·匈奴》中说:“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已,许之大市。”我们可以想见,汉文帝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同意在汉匈边境上开放关市。

不过,关市的开放对汉匈之间的和平作用极为明显。整个景帝时期,汉匈之间鲜有战事发生。汉武帝初年,边境上甚至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升平局面。

关市之战后,长城下的关市应该也随之关闭,随后即是汉匈两国之间数十年的不断征战。到汉武帝晚年,匈奴狐鹿姑单于便携击败贰师将军李广利之威,提出要和汉王朝恢复和亲关系,开出的第一个条件即是开放关市。

在匈奴衰落以后,我们的北方不断有新的游牧民族崛起。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匈奴大致相同。东汉著名学者应劭在分析鲜卑时,曾这样说:“唯至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

由此可见,匈奴以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对与汉王朝在边境上的贸易往来都是非常的重视,甚至于依赖。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的认识中,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有一个盛产丝绸的国度——丝国。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作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一书中认为,除了大量的丝绸,丝国人还有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兽皮。这些兽皮包括中亚雪豹皮、貂皮以及西伯利亚黑貂皮。

汉初之时,匈奴强盛,向西域以及周边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征税。他们向东胡人的后裔乌桓人征收的税种即名为“皮布税”,兽皮应该就是这种税收征收的主要物品。而在与南方汉王朝进行关市贸易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兽皮正是擅长游牧和狩猎的匈奴人用来换取生活所需品的常见交易物。

因为丝绸和兽皮,西方世界的大量财富滚滚流向东方。

关市,给了汉王朝一把钥匙,用以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边患问题。

遗憾的是,汉王朝有着抑商的传统,崇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通过构建一个贸易共同体,以非武力的方式来解决边患,这样的理念对于汉王朝的统治者而言,完全等同于天方夜谭。

关市,原本应该是边境贸易的口岸。贸易,亦是能够让原本相互敌视的双方实现互惠共赢的方式。然而,自设立之初,关市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羁縻手段,中原王朝往往通过关市的开和闭来实现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

两千多年来,关市的政治意义远远大过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重大经济价值。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