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五胡乱华”还是“游牧民族内迁”?

据说,统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把“五胡乱华”改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于是,“五胡乱华”成了一种被淘汰的旧史学观念,而被以民族融合为主旨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取代。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和写作者,个人对这段历史也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这里谈谈个人阅读这段历史的感受。

“五胡乱华”是指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到北魏王朝统一北中国(公元43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中,北中国的土地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以及汉族,相继建立了数十个短命的政权。这些政权相互攻击,导致整个华夏大地战乱不断,屠杀不休,饥荒疾疫不止。这应该是我们的历史中最为惨痛、残酷和血腥的100年。

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这段历史呢?回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阅读《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时,发现柏杨先生在描述这段历史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华乱五胡”。他认为,在西晋末年并非少数民族主动挑起战乱,而是西晋的统治者颟顸、暴戾,八王之乱导致国力衰微,更兼长期奴役各民族人民,最终导致各民族纷纷揭竿而起。

一开始,我不太能接受这种观念,毕竟,在五胡十六国的100多年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对当时人口占多数的汉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奴役,并与南方的汉民族政权兵戎相见,一直都试图统一南北,建立少数民族自己的大一统政权。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发现,柏杨先生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晋为无道,奴隶御我。”这句话记录在《晋书》中,是汉赵帝国的建立者匈奴人刘渊所说。这里的“我”,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所有被晋王朝暴政奴役的各民族。

在古代社会,在漫长的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汉民族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都遥遥领先于周边其他民族。而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中原王朝自身内政清明、国家稳定,周边民族很难有可趁之机,对中原王朝的政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而且,周边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游牧经济甚至很难满足自身生产生活所需。在经济上,他们对中原王朝的依赖性也非常大。

任何时候,反思自己都比指责别人更有价值。

西晋灭亡后,揭竿而起的五胡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在五胡十六国的100多年中,汉族和胡族之间严重对立,相互仇视、杀戮。羯人建立的后赵政权,皇帝石虎暴戾,奴役汉人,民不聊生,胡汉民族仇恨严重。所以,当汉人冉闵在邺城建立起冉魏政权后,便利用汉族对胡族的反感,对胡族实行大虐杀,被杀者多为匈奴人和羯人,甚至一些鼻子稍高,胡须稍多的汉人也被滥杀。只几日,邺城便沦为人间地狱,20多万胡人被杀害,尸体被扔到城外,任由野狗豺狼吞食。而整个中原地区因为民族仇杀,人们无法从事生产,爆发大饥荒,饿殍遍野。在这场饥荒中,除了胡人,汉人自然也是受害者。

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之后,五胡中只有羌族还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延续至今。那些曾在北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过政权的少数民族——强悍如汉初的北亚霸主匈奴,凶猛如一度统一整个北中国的氐人、鲜卑人,作为独立的民族都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民族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今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所以,我们将这段漫长的历史当作民族融合史来读,其实未尝不可。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几百年的“融合”并非像字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圆融、和合。恰恰相反,这段民族融合史是以连绵的战争、血腥的屠杀和大面积的饥疫,这样残酷、血腥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些战争和屠杀,不仅仅发生在五胡和汉民族之间,更发生在各内迁少数民族间,因此造成的大规模饥荒、疾病、人相食,其受害者不仅仅是汉民族,更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本身。

所以,这段历史无论叫“五胡乱华”也好,“华乱五胡”也罢,还是叫做“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它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段历史,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共同体所需要千方百计避免的历史的覆辙。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呢?首先当然是要还原历史最本真的面目,血腥也好,残酷也罢,它就是历史本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血淋淋的历史中看清楚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

如果只谈美好的融合,用虚假的脉脉温情来粉饰历史本身的残酷呢?都21世纪进入现代文明了,我们还会那么颟顸、愚蠢吗?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