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怎么理解这种反差

生活中经常能见到那种在讲话时夹杂很多笑声的人。他们经常一边说话,一边吃吃发笑。这种人不少,大家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应该也不难发现。

我的理解,那个笑声有两层意思。一是讲话者有时真的是被自己的话逗笑了,二是讲话者潜意识里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下,我这是在讲笑话。

有这种习惯的人通常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讲话里夹杂很多笑声这个毛病。二是,他们讲话时通常都很不好笑。

甚至可以说,这种在自己的讲话中夹杂大量笑声的人,往往是幽默感最差的人。

因为知道幽默的重要却没有幽默的能力,他们在幽默这件事情上或者是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表现为会说一些别人完全不觉得有意思的怪话还自以为幽默,或者是有着很低的阈值——被一些只是有一点点好笑的东西逗得笑个不停。

真正有着一流的幽默感、和在幽默这件事上有着超高阈值的人是什么样的呢?是他们的反面。他们幽默感很好,他们在幽默上的阈值很高,所以,他们比平常人更难发笑。

不信,你把你说的这四个人叫在一块儿,你试试,讲哪个笑话,能把这四个人一起逗笑。

2.

幽默感从哪里来?从对人生与世界里的种种乖谬的洞察里来。

罗永浩总是犀利地发现乖谬的那个,郭德纲是生动地演绎乖谬的那个,周星驰是制造更极致的乖谬的那个,沈腾是总把自己抛进一团乖谬的那个。

你眼中的世界平淡无奇,他们眼中的世界处处都是问题。他们的幽默,就是因为他们看出了这些问题,并在台上说出来、演出来给你看,你看了,笑了,你笑,不是因为他们在台上摆出什么滑稽的姿态,而是因为他们那些滑稽之后,是真实的,人生的乖谬。

这些乖谬,经常具体地表现为一个困境。尤其以周星驰和沈腾的作品更为明显——你想想,他们的作品里,他们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到临结尾前,都是在困境里挣扎?

还有你没提到的赵本山——你去看看赵本山的每一个春晚小品。每一个。

好的喜剧,是挖掘并展示那些人生的乖谬与困境的。好的喜剧人,是对这些乖谬和困境比旁人更敏感很多的人。这些人,每天都生活在对这些乖谬和困境的思考里。甚至,有时候还要去建构这些困境。

你觉得这个过程,会是轻松愉快的么?你觉得这种敏感带来的都是快乐吗?

不抑郁就算有本事了。

3.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问大家,小时候是不是都有被要求在亲戚面前表演节目的经历。奇葩说的邱晨老师回复说,她经常会因为‌‌“会辩论‌‌”,而被要求‌‌“是吗?来来来,给我们辩一段儿……‌‌”

我自己业余时间去说过几次相声,这件事有很多朋友是知道的。不瞒各位说,我一度也被一些半生不熟的人在各种场合临时即兴邀约——‌‌“给我们即兴来一段儿嘿!‌‌”

我猜,那些专业的喜剧创作者、表演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无数次面对过这种要求。不管是饭桌酒局,还是课堂会议,甚至火车车厢、公共厕所、KTV包间……总有人默认,你既然是个搞喜剧的、写段子的、说相声的,你的幽默就该是不分时间场合,随叫随到、脱口而出、永远候场待命,不管谁招呼一声你就马上进入表演状态,把大家随时逗得前仰后合。

唱歌的能推辞说没带乐队,画画的能推辞说没有纸笔、辩论的能说这事儿得组团对战、连唱快板儿的都能有个‌‌“没带板儿‌‌”的借口。只有这些搞喜剧、说相声的,没处躲没处藏。

更可怕的是,经常有人会把你的舞台形象和你真实的形象搞混淆。或许你知道憨豆先生在台下并不是那么个大傻子、卓别林平时也不那么走道儿,但看见岳云鹏时,很多人会默认他就是台上那个赖赖唧唧的坏小子吧?

这样的惯性,经常会带来没来由的熟络,甚至轻慢、冒犯。

你吃顿夜宵,忽然跑过来一酒气醺醺的大哥,一把搂过你肩膀跟您热情地攀谈——‌‌“嘿,是你啊?哥们儿?你丫太逗了,我特喜欢你,给来一段儿怎么样,来一段儿来一段,大家鼓掌……‌‌”你怎么办?你真能随时电量满满,说来一段就来一段?

所谓内向安静、所谓沉默寡言、所谓平庸无趣,对上边说的这些情况,既是为预防而采取的措施,也可能是因抵触而自生的反动。

4.

还有一层最简单的道理:一个职业厨子,回家之后,八成也更想吃厨艺一般的媳妇儿做的家常饭,而不是自己穿上围裙,再照工作里的样式,炒上一桌。

因为烦。因为累。因为想换换脑子。

幽默是他们的工作,是让他们殚精竭虑费尽心思的工作。所谓‌‌“生活中‌‌”,是他们的‌‌“非工作状态‌‌”。周星驰生活中很无趣?我真不信。他很可能只是懒得有趣而已。他是专业生产‌‌“有趣‌‌”的。专业的事情,要在专业的时间、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投入程度来做。

孙杨、宁泽涛,训练之后的周末,会月朋友去游泳馆游泳或健身馆健身吗?马布里休假的时候会给朋友打电话说:‌‌“哥们儿,今天我不用训练,咱们出来打会儿篮球怎么样‌‌”吗?

你得允许人家换换台,喘口气儿。

5.

总结一下,以上就是我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1. 是幽默感发达,导致幽默阈值偏高。

2. 是幽默高手,证明他们对世界的乖谬比旁人更敏感。这种敏感,带来的未必是快乐。

3. ‌‌“幽默逗趣‌‌”的公众形象,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多打扰。这反倒会让他们倾向于‌‌“内向寡言‌‌”。

4. 创作幽默是他们的职业,自然放松才是他们的人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