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你永远猜不透朋友对你的真实看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知道自己的个性——不管是认为自己外向,害羞,紧张,还是镇定,如此等等。但是你觉得其他人对你的印象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对自己个性的判断?

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所谓的‌‌“元认知准确度‌‌”(‌‌“meta-accuracy)。但与此同时,人们又有盲点——某些其他很多人都一致认定的、我们却一无所知的特点。事实上,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人,对自己给他人的印象越是缺乏认识。

位于圣路易斯(St. Louis)的华盛顿大学和维克弗斯特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在2011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深入探究人们如何了解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艾瑞卡·卡尔森(Erika Carlson)和她的同事在多个研究中让数百位大学生评估他们自己的个性(比如最主要的内向、外向性格,以及诚实、幽默和吸引力等其他个性),然后让他们举荐的亲友评估他们的个性。最后,被试者要估计自己给他人的印象。

一种推理他人对自己印象的方法是先得出自我认识,再以此为基础估计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你自认为是一个外向者(或相反),那么其他人也会这么看你。但是,卡尔森及其同事在解释这一方法时发现即使排除被试者的自我认识,被试者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实际上他人如何看待被试者——即被试者的‌‌”公众形象‌‌“——之间存在相关性。事实上,与自我认识相比,被试者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好的反映了他们的‌‌”公众形象‌‌“。

研究者称,这些结果证明了他们所谓的真正的‌‌”元认知‌‌“——这表明我们能够突破自我认识,了解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且我们在这点上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功。实验还邀请了陌生人与被试者聊天五分钟,结果仍然一样。

所以,你大概知道别人对你的看法,但是2013年德国一个心理学家团队的研究表明,你的认识又很不完美。65名学生参与评价他们自己的个性,他们要判断37条陈述是否符合他们的情况(比如‌‌”我待人公平‌‌“、‌‌”我很懒‌‌“),然后他们举荐亲友来进行同样的判断(每个学生至少举荐三人;有一个学生邀请了35个亲友!)。最后,他们要估计这些亲友对他们的评价。

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亲友一致作出的一些判断(比如他们都觉得这个人很懒。)不同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不同于学生对自己对别人印象的估计。研究者把这些方面称作‌‌”盲点‌‌“。他们说,研究结果表明‌‌”通常,人并不知道他人对自己的一些看法。‌”

社交焦虑者可能并不会对此感到奇怪——事实上,我们很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担心这些盲点。但是,实际上,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人,对自己给他人的印象越是缺乏认识。

自省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今年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让学生四人一组,评价自己的个性,组员的个性,最后估计组员对自己评价。学生还测试了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回答关于自尊的问题和关于性格失常的问题。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学生,对自己给他人的印象越是缺乏认识——因为他们在估计他人看法时更多的依赖对自己的认识。这一点在关系较密切的同学之间尤为显著。换句话说,你的情绪越是稳定,自信心越是充足,你就越有可能认为朋友看待你和你看待自己是一样的(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这一结果与其他大量的关于抑郁的文献吻合。较抑郁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偏差较少——换句话说,他们的世界观更加现实。

这些盲点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凸显出来。在当今世界,我们越来越多的以在线的身份展示自己,而非亲身到场。心理学家最近开始研究这些新的展现方式,它可能会导致我们误判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今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以自拍——以传到网上为目的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为例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近两百名大学生来到心理学实验室,拍一张自拍照,然后再由一名研究人员用同一个手机给他们拍照。然后,学生要评价自己照片的吸引力和被点赞的可能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自拍的学生觉得他们的自拍比研究人员给他们拍的照片更有吸引力,更有被点赞的可能性。但是,研究者在线招募的评分员对这两组照片的判断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研究人员拍的照片比学生的自拍更有吸引力,更有被点赞的可能性。所以,下次你要上传自拍前,不妨回想一下这一点。

所有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假如你真的想知道他人对你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问他们。只要你的朋友和亲人坦诚相待,你有可能会发现你他们眼中的你与你的自我认识不太一样。反过来,假如你很自足,你更看重自己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可能最好就不要问太多问题。无知是福。

阅读英文原文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