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量化紧缩”将给国际市场带如何的冲击?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加息及缩表)、加拿大央行加息、欧洲央行及英格兰央行都在考虑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金融去杠杆化等,说到底都意味着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修正。如果早几年的货币政策为量化宽松(QE),那么这个修正可以简单叫为“量化紧缩”(Quantitative Tightening或QT)了。QE的退出,QT即将来临,它到底会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先看两大央行的QT推出。欧盟统计局7月31日公布,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已经触及到4年高位,由6月的1.2%升至7月的1.3%;失业率下滑到9.1%,创2009年2月以来新低;第二季度GDP(初值),按季增长0.6%,按年则增長2.1%,为2011年以来最高经济增长。这些都说明欧洲经济开始复苏,欧洲央行将部署收紧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早前表示,欧元区经济已经强劲复苏,将带动工资和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率有可能逐步达标准。以此意味着,欧洲央行有可能在9月份QT了。

尽管美联储7月份的议息公告让其货币政策又回到鸽派倾向,认为加息步伐会放缓,但在这次美联储会议后也宣布将“很快”(relatively soon)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或缩表),市场预期这个政策可能在9月动手。值得留意的是,9月也是美联储强化QT的关键时刻。现在看来,如果世界两大央行同步收紧货币政策或QT,给全球市场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肯定会是巨大的。

还有,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指出,无论用任何标准来衡量,当前实质长期利率太低,而这种情况难以持续。而长期利率一旦回升,势头将相当急劲。所以,在格林斯潘看来,当前出现泡沫的不是股市而是债市。如果债市泡沫破灭,股市也将受到拖累。所以,美国股市或全球股市能否再繁荣下去,是相当不确定的。

事实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各国的金融市场去杠杆化,企业及家庭的债务负担是大幅降低,但是这些过高的债务转移到各国央行或政府。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基本上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透过购买资产为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比如美国、欧盟、日本三国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由10年前的不到4万亿美元迅速膨胀到现在14多万亿美元,相当于这几个国家GDP总和的一半。而大量的流动性流入市场,很快就刺激这些国家的股市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比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自2009年至今累上涨260%以上。如果QT或缩表,导致长期利率快速上升,其影响很快就会传导到股市上来。

那么,格林斯潘所指的长期利率大幅飚升,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呢?如果以目前各国所公布的通货膨胀数据来看,基本上都处于远低2%的水平。比如美国公布的个人消费开支(PCE)核心指数,6月份按年仅升1.5%,远低于美联储的2%目标水平。如果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回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的通货膨胀率3-4%的水平,目前的长期利率经通货膨胀调整后自然难以持续(unsustainable),债券利率飚升引发泡沫破灭恐怕也无法避免。但以当前全球统计指数体系的设计,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市场可推高资产价格却无法传递到消费品价格指数上,要让CPI上升并非易事。所以,市场上不相信格林斯潘这个推论。

不过,当前国际市场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密切关注。即当前全球商品的价格全面快速飚升,比如铜、铝、钢铁等价格上升十分猛烈。而全面商品的快速上涨,这里既有美元弱势的问题,也与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开始走强有关。而商品价格上涨也正是CPI上涨的先行指标。财经博客《The Bear Traps Report》作者麦克唐纳(Larry McDonald)日前指出,商品价格正以5年来最高速度上升,通货膨胀正潜伏在水面之下,全球通货再膨胀率就可能很快超过美联储的目标水平。所以,美联储能否能观察到这点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在截至7月底的1年中,国际油价及铜价分別大漲16%及30%,铁矿石更是抽升50%,这些都预示着CPI还想维持在当前这个水平并非易事。如果各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目标水平,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着全面逆转,由QE转变为QT。

可以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市场的法则肯定是从哪里来,也会回到哪里。即当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全面推高资产价格(债市、股市、房地产等),而流动性逐渐收缩或QT的来临,受到冲击大的肯定也是各种资产价格。而这种情况对中国来说,应该会更为明显。因为,中国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欧美央行相比一点不逊色,甚至于有过之无不及。当前中国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更是为快,尽管中国央行的QT步伐多快是难以确定,但当前影响到CPI快速上涨时,中国央行会无动于衷吗?中国各种资产同样面临着中国式QT推出的冲击与影响,投资者看到这点吗?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