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讲粗话

香港高铁“一地两检”问题,是中西思维的冲突。香港秉承英式的法治思维,追问细节:如果割出香港土地,或车厢内属于中方行政管辖,一个孕妇生了孩子,小孩属于大陆中国“公民”,还是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

中国人不喜欢细节。一九七八年,邓小平会见日本来宾,说研究“文革”,“宜粗不宜细”。起草基本法,邓小平也向香港草委指示:“宜粗不宜细”。邓小平以为,“宜粗不宜细”就可以避免争论。

然而邓小平的主人毛泽东却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不就是要追索细节吗?

中国人不重细节,还是邓小平看得准。中国语文并不是为细节而设计的语言,譬如有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会接受西方思维训练的人追问下去:为什么“船”到桥头,“自然”会直?船是什么船?舢舨还是万吨邮轮?桥又是什么桥?木桥、石桥,还是长江大桥还是香港青马大桥三藩市的金门桥?一艘小舢舨,到了三藩市港湾,面临太平洋,是不是驶到金门桥的一端,就不会打转?你说的是潮涨还是潮退?

这些都是细节,西方的契约和协议,最重细节,不夸谈口号、蓝图、理念,唯触及此,追问下去,中国人即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觉得你很厌烦,或者认为你很敌视中国文化。其“法律”条文都是用这种语文写成,由大清律例到“基本法”都没有变过,然而受西方思维训练的香港英式大律师不接受这种粗糙,一旦跟那十四亿人争论起来,对方很容易挟庞大的GDP而大怒,即指追问的人为洋奴和汉奸。

但将这些激动的词汇Put aside,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譬如:梁特政府说,中国一带一路,香港要“抓紧机遇”这句话,也是一句中国式的粗话,不是英式的细话。一带一路,香港要抓紧机遇,机遇在何处?中国的国企有没有在八家大学的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展销会,设立单位,中海油、中国建设、中国高铁,招录一百多个见习生,面试满意,即刻带去印尼、汶莱、澳洲,予以聘用?薪金若干?要什么学历?

董伯出售了他的东方航运,这是他的家族没有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呢,还是由美国报纸放风,中国逼他卖掉?如果是逼卖,那么连董伯的一带一路机遇也惨遭剥夺,一般香港人,又如何抓机遇?

以上问题,并无冒犯、激怒、挑衅谁的意思,只是一个中学生,就他不明白的问题,往细节上举手提问而已。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