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15:豫中会战是败仗但并非一溃千里(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三十五)

第十一,为什么汤恩伯主力能够顺利突围?

这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汤恩伯撤退命令下达的早。在许昌沦陷以后,汤恩伯知道情况危急,立即开始部署撤退。

在5月5日,汤恩伯明确下达总撤退令。

此时除了坦克第3师团以外,其他日军尚且没有赶到国军控制的核心位置,也就是登封一线。这样一来,国军撤退就抢得了先机。

另一个是,日军过于忙于强攻。日军坦克第3师团在4日占领了临汝,5日骑兵旅团也赶到,第110师团也不远。

此时,大包围圈基本形成,日军如果停止前进,反复封锁公路,还是可以截住一部分汤恩伯部队的。

但此时日军犯了老毛病,急于占领所谓防御空虚的洛阳。洛阳是豫西的重镇,具有很强的军事和政治意义,也是军人的荣誉。

于是,坦克第3师团竟然将大部分主力抽调北上攻击去了,封锁线的兵力很少。

到了6日发现情况不对,赶快抽调部队南下的时候,汤恩伯主力已经全部跃过公路突围成功。

这样一来,日军苦心布置长达1个多月的包围圈,彻底破产。

第十二,洛阳保卫战的重要意义

洛阳保卫战在当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此时洛阳防线已经不可守,日军从四面合围洛阳,试图歼灭这里的国军主力。如果国军主力不战而逃,日军立即会尾随追击,占领整个豫西,杀入陕西。

所以,洛阳不可守,又不可不守。

必须留下一支部队坚守洛阳,为大部队西撤争取时间。只要洛阳一天不失守,日军就无法全力追击,国军就可以完成在豫西的集结整理,进而反攻击溃日军。

所以,洛阳必须坚守,多守一天也好。

这个任务,交给了武庭麟将军。

第十三,洛阳保卫战是成功且惨烈的保卫战

整个豫中会战中,以洛阳保卫战持续时间最长,歼灭日军最多,同样伤亡也很惨重,仅次于许昌保卫战。

防御洛阳的主要是武庭麟将军的第15军和刘戡军团,总兵力2万5000左右,进攻的日军则有5万人。

刘戡军团是中央军精锐,兵力约1万人,在洛阳保卫战初期全力和日军激战。由于刘戡军团装备相对较好,有少量反坦克炮和野炮,给日军造成一定伤亡,阻挡了日军坦克部队的高速突进。

但面对日军猛攻,刘戡军团很快伤亡惨重。所有的重担,落到第15军军长武庭麟身上。

武庭麟的第15军只有3个师,其中1个是中央军师,另外两个则是豫西杂牌部队镇嵩军。

镇嵩军是臭名昭著的土匪武装,曾经无恶不作。他们曾在刘镇华的指挥下包围西安,导致城内十多万人冻饿而死,犯下极大的战争罪行。

但此刻,他们却是民族英雄。

这些武器落后的土匪武装,以强烈的抗战热情和保卫乡亲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按照一般军事原则,第15军15000人面对5万日军,能够坚守3天以上就算很了不起。

但第15军在武庭麟将军指挥下,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决战,死光了一层退一层。

从洛阳打响的5月4日到5月25日,他们前后坚持了长达21天之久。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战绩,代价是15000多人伤亡高达13000多人,几乎拼光了。

此战日军伤亡也有七八千人,伤了元气,更牵制了日军的攻势。

可以说,仅仅洛阳保卫战一个战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打破所谓“豫中会战国军不战而逃”的谎言。

第十四,灵宝战役是豫中会战的收尾,还算不错

豫中会战后期,占领洛阳的日军使用刚刚进入战场的部队,沿着公路猛烈攻击,试图先占领灵宝县城,进而占领潼关,打开进入陕西的通道。一旦日军进入陕西,就可以从北部攻入四川,威胁到国民政府的心腹地区。

为了击破日军的的这个企图,除了第一战区蒋鼎文的几支杂牌军就地奋力抵抗以外,紧急调动第8战区胡宗南几个军的中央军增援。

蒋鼎文的杂牌军拼了老命抵抗,连川军第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都战死了,好歹拖延了时间。

胡宗南5个军番号的部队赶到以后,依靠灵宝一线复杂地形和日军苦战。

胡宗南这几个军名义上是中央军主力,其实大部分都是新编部队,空有个架子,战斗力不强。

万幸的是,此次参战的日军也不是最强的,很多也是二三流部队。山地地形减弱了日军重武器的优势,同时中美联合空军开始发威,另外美军紧急提供了少量先进武器,包括巴祖卡火箭筒。

经过反复血战,最终挡住了日军。日军此战伤亡较大,62师团独立步兵第14大队1天内因伤亡连续更换了3个大队长,还干掉了第59旅团长木村千代太少将。

至此日军已经无力进攻,被迫后撤,豫中会战全部结束。

有意思的是,我们战史的豫中会战中,往往不提灵宝战役。

为什么?因为既然宣传豫中会战是国军一溃千里,怎么解释灵宝战役的胜利,怎么解释日军木村千代太少将被干掉?

没法自圆其说,只能忽略不谈。

第十五,豫中豫西老百姓没有活埋5万国军?

这种谣言传了很多年,很多人写文阐述过了,萨沙也写过。

诚然,确实有武装乘火打劫,对国军撤退的零散部队进行缴械,但均不是老百姓。

豫西因为历史原因,存在大量的地方武装力量,比如民团和半土匪武装。这些武装从清末开始出现,直到我党建国以后多年才被剿灭。

这些武装力量没有什么政治主张,有奶就是娘。此次见国军大撤退,很多部队出现零散的部队和后勤辎重部队,就来捞一笔。

他们的目标主要是抢劫武器,扩充实力。他们不敢对于大部队动手,即便一个国军连,他们也不是对手。

他们抢劫的都是三三两两的国军溃兵或者没有什么武装的后勤辎重部队。在整个豫西撤退中,确实有一些部队的武器被抢,但并不多。道理很简单,这些武装根本不能和正规军交战,不是对手,只能虚张声势,吓唬人而已。

这些武装,同豫西老百姓是没有关系的。

没有资料证明豫西老百姓参与打击国军,更不存在活埋5万人的荒唐说法。

相反,现在很多资料可以证明豫西老百姓支持抗战,掩护了被打散逃亡的国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其实,从一般常理来看,老百姓怎么能和正规军作战呢?1000个老百姓,能吃掉国军100人的1个连吗?

如果老百姓有这个本事,那中国还会被日军如此践踏吗?没有这种道理。

第十六,不可否认,豫中会战是一场败仗

豫中会战国军丢失了豫中平原,豫西的门户洛阳也被日军占领,损失了大片领土,是败仗。

但败是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诚然,我军判断有些失误加速了失败,但即便没有失误,豫中平原和豫西洛阳也是保不住的。

至于所谓一溃千里,则是为了避免主力被合围的突围。我想稍微有些智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该知道这样突围对不对。

但就整体来说,国军在豫中会战的表现还算凑合。我们在各个战场都拼了,很多时候还是用尽全力,但力量不如人,又能怎么样呢?

其次,豫中会战的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等等,就防御来说也是不错的,打的并不难看。

最后,豫中会战的灵宝战役,我军击溃日军攻势,保住了灵宝和潼关,迫使日军后撤,干掉日军旅团长,算是不错的收尾。

此战我军损失不大,整个豫中会战伤亡大概3万人左右,相比20多万的部队,约是七分之一,不算什么。

自然,日军伤亡更小,不过是一万人左右,也是七八分之一。

因为此时是1944年,日军已经必败,我军在缅北的军事援助路线又要打通,预计用不了几个月就会实现美式化。

此次豫中会战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保住豫西大部分地区,同时保住主力,接受美式装备以后,我军实力增加几倍,到时候再杀回去就是了。

打仗都是以强击弱,哪里有倒过来的呢?

第十七,豫中会战毫无意义

豫中会战日军只是打通了平汉铁路,围歼国军主力计划失败。

而这条平汉铁路的黄河铁桥,在几个月后就被美军炸断,导致铁路全部中断,等于0。

也就是说,日军出动如此强大兵力发动豫中会战毫无意义。

第十八,豫中会战的研究应该抛开政治因素

战史研究不应该和政治挂钩。

战史就是战史,就如同单纯的下棋,不应该认为这个棋手是中国人,那个棋手是韩国人,就在分析的时候特别拥护中国人。

豫中会战就战史研究方面,有着很大的意义,是很值得分析的战例。

可笑的是,因为政治因素,这么多年都始终处于迷雾中。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