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这些“顶尖学者”的自信看习近平政府的自信(上)

6月20日,几名中国学者与美国传统基金会学者在华盛顿对话,题目是《中国在世界的新兴地位和美中关系》。中国知名网站转载了会议参与者、复旦大学教授陈平写的文章,标题为“华盛顿:中国顶尖学者自信对话美国鹰派智库”。这些“顶尖学者”对当今世界格局和美中关系的一些看法很有意思,可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习近平政府的看法。

传统基金会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智库,它的始终如一的保守主义主张,为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所欣赏所采纳。此时举行两国学者对话,对了解特朗普当政下彼此之间的分歧很有意义。参与“6.20”对话的美方学者有传统基金会总裁Edwin Feulner(富尔纳)等。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中心主任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中心首席顾问于品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创建人孙哲等。

陈平称,中方代表都是民间学者,只代表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政府部门。这个说法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若从立场、主张和政策影响力等方面来看,他们中的一些学者与政府过从甚密。譬如,林毅夫的很多观点就与官方相互呼应,或与中国官方政策一致,比如国企改革、宏观调控等。正因为如此,林毅夫也许可称做没有官方头衔的“官方经济学家”。此外,清华大学教授孙哲,乃上海曙光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当然,问题不在于这些“顶尖学者”是否有官方头衔,是否拿政府津贴,而在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习近平政府的看法。传统基金会之所以对这些学者感兴趣,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政府背景及其对政府的影响力感兴趣。

从陈平的文章及文中涉及到的众学者的观点看,笔者以为,这次与传统基金会的对话,一方面展示了这些中国学者的自信,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自信。这种自信一方面反映了习近平政府的自信,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习近平政府的自信。

这些自信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者们认为,美国已经失去国际话语权的领导地位,中国已经取而代之。比如,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如今已经转变为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话语权从美欧中改为中美欧,美国关注的议题不再是自由化和人权,而是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是否会挑战或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美中关系的走向是竞争还是合作。这种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演变对中国有利,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发展和中美关系方面出现的最重要的分水岭。

他们还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挑战并改变了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并否定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制度趋同论”和西方中心论的“普世价值”。陈文说,中国的分区试验也比西方的议会制度更有效地解决技术换代过程中,废除旧规建立新规的社会转型。这就改变了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如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等,而中国提出的“经济复杂性”,则否定“制度趋同论”和“普世价值”。

还有,他们认为,美国精英处于普遍的焦虑之中,而中国精英则显得普遍乐观,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在这次对话中,中国学者以自信乐观的姿态全面质疑西方的基本理论,而美方学者根本提不出新的理论来解释世界格局的剧变。陈文因此而建议,如果美中双方接受多元演化的世界观,就不难理解当代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找到包容而非排他性的思路,解决中美与世界面临的问题。

下一节将以笔者分析为主。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