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三六九”是怎样炼成的?

——从新闻热点看警察形象和法治的关系

大跃进期间,沪上曾经热演过一部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文革后重演,再度火爆一时,在上海真可谓是家喻户晓。该剧描写解放前上海底层市民弄堂里的艰难生活和被地痞、恶警勾结鱼肉欺压的情景,杨华生先生将那位作恶多端的警察“三六九”演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不但让杨华生自己名声大振,演出繁忙时期,甚至不得不在晚上乘着“黄鱼车”(沪语,人力三轮车)去赶场子,而且也让这个“三六九”的形象在上海滩上尽人皆知,深入人心。

戏中警号为“369”的警察领命执行公务,去驱赶房客们搬家,趁机敲竹杠、捞“横挡”(上海俚语,通过敲诈捞取“油水”的意思),因此弄出许多滑稽的丑闻来,令观众捧腹不已。其“三六九”名称的来由,据说与上海的顺口溜“三六九,捞现钞”有关。而扮演戏中钞票“麦客麦客”(沪语“非常多”的意思)的“三六九”的杨华生本人,其实和那个时代的上海普通市民一样,尽管红极一时,但演出时还是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后来杨华生先生回忆创作《七十二家房客》这出戏的经过时,他说:“在整风运动阶段中,我们要交代自己的各种问题,结果我们就在浴室里自己瞎聊中孵出了《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

我当年看这出戏时,还很年轻。对戏中的情节,总觉得令人不敢信置。身为一名执法的警察,怎么可能堕落到如此地步?当然,正如杨华生先生所说,这《七十二家房客》是在澡堂子里虚构出来的,它并不是一则真实的新闻,也不是一段严谨的史实,它是新中国为了宣传旧中国的丑恶而刻意创作的戏剧作品,采用的是夸张和漫画式的手法。在青少年时代区区几部仅有的电影、小说里,我们总能看到国民党的警察、军队去抢夺路边小贩的香烟和农村村民的鸡鸭等情节,不解的我曾经询问过长者,旧社会的国民党真的腐败到了这等地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今天,何论中国的官员怎么腐败,新闻再怎么描述报道,都已经不会让读者阅读时产生任何新奇和惊讶的感觉了。倒是一些看似正面的新闻,却往往引发出出乎意料的评论来。

据报道,2017年除夕,年仅38岁的哈尔滨市公安局道里分局太平庄派出所警察曲玉权在处置一起斗殴事件时遭到袭击不治身亡。但网民对此却不以为然,甚至予以调侃、恶搞。根据警方的通报,一位微博名叫“长春社会姐”的网民江某,在转发警察曲玉权殉职的消息时,后面添加了幸灾乐祸的内容,结果被南宁市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广东网民lukehcen0也因在转发新闻时加上了“凡打杀警员者皆为英雄,点赞。”而被警方指控煽动袭警受到刑拘。有报道称,在过去一个多月以来,全国至少还有其他四人亦因辱警被拘,铁岭市网民张某也因辱骂车祸殉职的警察而被拘留10天……

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倪弋的文章《向袭警辱警说“不”》,其中说道:“……在这些让人悲痛的事件发生后,却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公然侮辱警察、亵渎烈士,甚至是别有用心地煽动暴力袭警。对这些袭警辱警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公安部门快速反应,依法进行了严肃的查处打击,赢得了绝大多数网民的叫好。……袭警辱警事件频仍的背后,更深刻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如何更好地保障警察执法权威,事关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这频发的辱警事件背后,究竟更深刻反映了哪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要更好地保障警察执法的权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究竟需要从哪方面下大力气去解决问题?我相信按照《人民日报》的一贯秉性,它虽有勇气刊登“早稻亩产超过三万斤”的言论,但它是绝无勇气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质根源的。

警民关系为何紧张到如此地步?前几天,国内多家门户网站登载北京《法制晚报》报道的又一则关于一个小警察的新闻,读罢倒是真让我沉思了许久。

这则标题为《四川一警察抓贼抓到情人丈夫将其私放后继续偷情》的新闻,报道了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法院刚刚审理完毕的一个案例:一有前科的小偷在内江市东兴区入室盗窃,败露后持刀抵抗未果,被村民抓获。看到处警民警吴某是自己妻子的情人,在警车到达派出所后,把警察“揍倒”后戴着手铐逃跑。警察的第一反应不是报警组织抓捕,而是立即打电话通知小偷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情人。小偷妻子求民警吴某“放一马”,以后会“好好感谢”。于是小偷明目张胆的又回到派出所找民警要求打开手铐,在民警吴某收了小偷妻子一千元“感谢费”后,因找不到手铐钥匙,于是和协警张某一起带领戴着手铐的小偷到派出所附近的修理铺开锁,协警也分得五百元赃款,致使自知在盗窃过程中因持刀抗拒变成抢劫而触犯重罪的小偷逃到外地。警察则和情人继续保持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直到后来小偷因强奸、抢劫案发被抓导致事发。

“三六九”们的故事终于从虚拟走向现实。这则内容十分狗血的案例,就算是虚构的戏剧剧情,观众看后都未必敢信,但却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这案件告诉了大家太多的内容:一名普通警察平时的生活状态;基层派出所的日常基本状况;社会现实和法治现状之间的关系;民众、警察和罪犯的角色定位以及细小权力下的发泄欲望的通奸和比性关系更赤裸裸的金钱贿赂等等扭曲的社会、生活、法治、伦理和道德破败的一地碎片……

这就是警察滥权和警民关系之间一个极端案例的真实写照。此案背后的现实,正是公权力不受法治监督约束成为习惯和自然的结果。一方面警察担当着维护超越法律的特权阶层利益的要职,其自身也必然成为特权的一部分,目无法律同样适用于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另一方面警察成为权力的家丁,在截访、强拆和各类触目惊心的公众事件中,总能找到警察的身影,而维护社会治安只能成为维稳的副业,甚至为了维稳而不惜触犯法律。在此情形下,官方和民众对警察具有判若云泥的评价,就有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网民出于对现状的不满,稍有言论上的发泄,就动辄处以严肃查处和拘留,难道真能改善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改变警民之间这种严重对立的状况?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还是来看现实:前面对网民“辱警”的拘留还没有画上句号,3月3日,媒体又广泛报道云南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严肃处理了一名叫李炳详的法官,对他处以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调离审判工作岗位。2月26日,他以“丽江炳哥”的网名在微博上转发人民网《一位57岁民警的雪中坚守》的新闻时跟贴称其作秀,因此“伤害了奋战在冰雪一线的人民警察及广大网民”——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为了维护警察形象而执行的拘留也好,严肃查处也好,看来并没有吓倒后来者,反而连体制内的人士都加入其中了。

“依法治国”已经喊了不知有多少年了,“从严治警”也早就成了老生常谈。为什么民众的感受与官方的言论总是冰火不融?2008年7月1日,就在曾经“三六九”们欺压人民的上海滩上,杨佳在闸北警局挥刀杀警震惊世间,该案对警、民双方都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警察形象的好坏,并不能依靠严肃处理而处理出好形象来,警察的形象,必须依靠其自身的法治去维持。不论从近来看,还是从长计议,民众和警察都会沦为背离和践踏法治制度的牺牲品。今天警察在民间的形象出了问题,正是其执法和法治出了问题的反映。杨佳早就被执行了死刑,但杨佳案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反思,难道也能被执行死刑吗?

背离法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品。2012年2月6日,曾经春风得意、不可一世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这位知法懂法的全国公安系统的一级英雄模范,在他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既没有去寻求党和政府的庇护,也没有依靠神圣的法律保护,而是选择乔装打扮后逃进美国领事馆。套用《人民日报》的老话来说,其实这才是最最别有用心、最最辱党、辱警和有损法律尊严的。但同样也是最最值得每个人去认真深入思考的。

2017年3月5日雪中写于卑诗省列治文市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