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主权移交20周年:为什么BBC中文网不说“回归”?

2017年是英国将香港主权移交中国20周年,中国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纪念“香港回归”和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

在此期间,不少网友提出BBC中文网为什么使用“主权移交”,而不使用“主权回归”?BBC中文网编辑综合网友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偏不倚的原则,尽可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如下解释。

“移交”与“回归”有何分别?为什么BBC中文网的用词是“香港主权移交”?称呼澳门移交时又为何不同样是“主权移交”而是“治权移交”?

“使用‘香港回归’有何不妥?”

首先从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说起。

《声明》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声明》第二条:联合王国政府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里确立了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与英国“将香港交还给中国”两个立场。《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两国缔结之条约,说明两国经谈判后均同意这两种表述。

使用“主权移交”一词,只是描述两国之间移交香港的双方面行为:英国放弃香港主权,中国恢复行使对香港主权。

1984年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达成共识,具体如何描述则是“各自表述”。

“回归”一词除了民间应用外,主要出现于中方单方面自主的文件与场合,例如主权移交当天凌晨,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通过的《香港回归条例》。

以“回归”来形容香港从英国移交中国并不合适,还存在着台湾因素——台湾长期强调三份关于香港主权条约的正本都在台湾,重申中华民国合法拥有香港主权。

不过,台北政府在1997年6月发布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九七”香港情势的立场与政策说帖》指出,英国将香港“交还中华民族”,“对此一结果,中华民国政府表示欣慰”。

这份说帖所使用的字眼是“香港移交”,但没有提及是移交主权、治权还是其他。台湾当时仍由国民党执政,两岸虽然有包含“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但毕竟台北并不承认北京。

因此,“主权移交”这一字眼最能充分描述事实,而最小程度上牵扯立场问题。

“为什么不讲‘特区成立多少周年’?”

无论是“移交”还是“回归”,特区成立都只是这件历史事件的一部分。

香港主权移交从英国的角度看,涉及解散香港政府、解散香港立法局、英军撤离香港等细节。

从中国的角度看,涉及成立香港特区政府、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迁回香港开会办公、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等。

“BBC在澳门问题上使用‘治权移交’是否双重标准?”

那要先从1987年3月26日签署的《中葡联合声明》说起。它与《中英联合声明》有一个显著分别:

《声明》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声明: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以下称澳门)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葡两国在签署声明时一致同意澳门主权属于中国,不存在交还。

澳门几乎不曾存在过主权问题,只有治权问题。

而在历史上,葡萄牙实际只是占据澳门,澳门既非租借,也非割让。1974年葡萄牙爆发康乃馨革命后,1976年里斯本政府先后透过颁布《澳门组织章程》和《葡萄牙共和国宪法》,定义澳门为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因此,1999年葡萄牙是向中国移交澳门的治权。

在澳门的语境下,“治权移交”或“管治权移交”这一词语还是获得官方承认采用的措辞:

1998年澳葡总督府以第105/GM/98号批示设立单位主办移交大典,即提及“葡萄牙共和国正式将澳门管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叙述,而该单位即为“移交大典统筹办公室”

《澳门特区立法会第一立法届第一立法会期活动报告》叙述,前期预备会议上谈论了“治权移交后须立即生效的必备法案”

虽然进入了官方字眼范畴,但“治权移交”一词毕竟同样只是在描述澳门移交的事实本质,因此不牵涉立场与感情色彩问题。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