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14:荒谬绝伦的“豫西民众活埋5万国军”(2/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四(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三十四)

第四,为什么这些人要攻击国军?

并非什么国军骚扰地方,所以才攻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抢劫武器。

诸位没有经历过民国时期,不知道枪的重要性。民国是不禁枪的,枪和鸦片、银元一样,是一种流通的货币。一支好枪对于家庭就是一笔财富。

地主家除了比房屋、田地、牲口,有时候还比比我家有多少支枪。

一把优质进口的驳壳枪或者毛瑟步枪,都可以卖到几十块大洋。所以,枪械就是财富。

对于土匪来说,枪械还是力量的象征。大家都听过,土匪经常说:老子有多少人枪!

光有人是不行的,有枪也很重要。那么,乘火打劫抢劫武器就是正常现象。

其实,这种事情从清末以来,在豫西出现过无数次。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刘镇华集结豫西大批土匪,在豫西堵住了国民二军岳维峻的10万残兵败将。

岳维峻在后有追兵,前有挡路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缴械高达7万支武器。刘镇华借尸还魂以后,牛气冲天,顷刻间就组成了6个师7万多人,号称10万大军。

这种例子还有无数。

以刘镇华为例,其实他已经能够凑集几万人,但没有军用武器,就不能打仗。搞到7万支枪以后,刘镇华就敢离开豫西去攻打西安,这就是枪的重要作用。

所以,土匪也罢,豫西这些半土匪的民间武装也罢,都会用尽全力搞到枪械,但平时很难。民国是不禁枪,但这是针对老百姓自卫。作为军阀或者地方武装大量购买武器,尤其是有土匪嫌疑的力量购买武器,还是会受到政府阻止的。

这些武器都要从沿海购买,很难通过沿途重重关卡的,会被没收。

而且,即便能够运到河南省,还要想办法运到豫西自己地盘。这一路上土匪众多,谁不想来抢枪?各派系很多战争,就是为了抢夺武器打响的,比如川军、陕军等等。

同时,枪械价格昂贵,一般这些民间武装都是农村地头蛇而已,哪里有什么经济实力,买不了多少。

这些人是不管国军还是共军的,一律照抢。

以上官子平为例, 1945年他发动所谓的豫西事变,杀死八路军100多人,抢劫不少武器弹药。

早在1928年,红军许权中旅发动渭华起义以后,部队撤退到豫西邓县。在这里,他们被民团武装包围打散,全部缴械。

后来在1949年国军大势已去,解放军在豫西的部队竟然还是频繁被土匪攻击缴械。无奈之下,解放军调集重兵在河南剿匪1年之久。

到了1950年,解放军公布在河南剿匪的成绩为:1949年全年剿匪战绩共毙、伤、俘、投降、登记、悔过匪13万2285名,其中团以上匪首248名。缴获各种炮216门、机枪934挺、长短枪15万7709支以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

这里面大部分土匪来自豫西,可见土匪的规模,拥有枪支的数量。

第五,这些人同普通民众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这些民团土匪武装,是为祸一方的恶势力,同普通老百姓能是一回事吗?

事实上,普通豫西民众对于国军撤退官兵还是不错的。尤其对于死守洛阳的豫西子弟兵第15军,豫西老百姓更是全力拥戴。

萨沙看了很多第15军官兵最后突围的回忆,几乎没有一个被豫西老百姓出卖给日军的。老百姓不但给吃的、带路,一些伤兵还被冒险隐藏在家里。

第15军上校军需处长刘亚仙回忆:武庭麟到达后方邙岭,群众对武很热情,多方支持。在附近各村墙上,用粉笔写武先生在某村等字样。群众帮助收容陆续突围出来的我军官兵,集中有几百人。

川军李家钰第36集团军中尉刘玺回忆:我受伤被俘,后在10月3日设法逃出,被豫西老百姓看见。这个老百姓不但不去举报,反而低声告诉我应该向哪里逃。

根据李家钰部张震中的豫西十日记所谈,溃退到宜阳后“石陵夜宿之夕,途拾面粉半袋以充饥。南郭庄则遇一宜阳避难老丈李姓者,令家人造饭两餐以享,同人皆足以为念者!”

类似的回忆还有无数。

豫西老百姓抗日热情是很高的,甚至比豫中还要强。毕竟这里民风彪悍,遇到日寇烧杀奸淫,这里的山民都恨之入骨,不愿意屈服。

你说普通老百姓不去打日本,反而抢劫抗日国军的武器,等于是污蔑豫西人民。

写这种历史的人,还有良知吗?

第六,一些四面穿帮的论据

所谓的豫西民众攻击国军的论据,基本来自于2个方面。

政敌的攻击。按照撤退的情况来说,明明是豫西民团袭击豫西蒋鼎文国军多几倍,相反豫中民团则很少有袭击出现,但大部分论据都是说汤恩伯,并不说其他人。其实也不难理解,这多是陈诚蒋鼎文之流,对汤恩伯的攻击。汤恩伯是他们的政敌,后来又被蒋介石处分以平息众怒。所谓墙倒众人推,都来攻击汤恩伯也不稀奇。

我党的攻击。萨沙早就说了,攻击汤恩伯就是攻击蒋介石。因为汤恩伯无门无派,不属于任何体系,只忠心于蒋介石一个人。你攻击汤恩伯,其实就是攻击蒋介石。

政敌的攻击中,其实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说法。

倒是我党的攻击,却有一些人的回忆。

这些人基本都是解放战争被俘的国军将领,回忆多是文革时期的交代材料。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并不仅仅只在文革中写过回忆,改革开放之后也写过类似的东西。

对比一看,就会发现有明显不同。

比如1949年被俘的中央军13军师参谋长方耀,在1964年写的《我所知道的汤恩伯》中这么说:汤恩伯部的行为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怒。他们听说大部队来了便及早逃跑,遇到小部队或掉队官兵则随时随地予以缴械。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率总部直属部队突围途中,被武装民众包围缴械,通讯器材全部丢弃,与上、下级失去联系。汤恩伯带领的直属部队损失更惨,跟他走的只剩下特务团的一个连。我听该连的人说,汤恩伯在此期间每当涉水过河时就嚎陶大哭。在郏县、临汝之间,所有村庄都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有些人还大喊‘缴械‘。事后听说,这一段路上到处都是汤恩伯部丢弃的枪支、弹药、骡马、装具、车辆、通讯器材甚至火炮,次日老百姓纷纷前来‘清扫战场’。

随便读一读,就会发现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王仲廉的电台从没有丢失,出现问题的是汤恩伯派去的一个无线电班,携带一个电台去13军,防止通讯联络出现问题。这个班被当地民团扣住,因为没有武器不能抵抗,后经过交涉得以离开。显然,方耀是道听途说的乱讲。

至于汤恩伯跑的就剩一个连,甚至大哭,就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汤恩伯压根就没有参与豫中大撤退,他正在豫西洛阳开会,何谈什么特务团跑散自己大哭一说。

更有意思的是,上文方耀说汤军漫山遍野丢的都是枪械甚至大炮。同一本书又说,他的团的“某连”在密县撤退途中就丢失了1挺轻机枪和1支步枪。汤军的军纪是很严的,丢枪,特别是轻机枪的话,是要被枪毙的。“某连连长”“不敢向上级报告”,看到友军有个排长和班长,“遂起歹念”,并诱骗至连内杀害,“埋在附近的山脚下”。对于此事,方知道知道后,不但不训斥他们,还说:“有办法”。因为“不杀掉他们两人是无法把枪拿到手的”。

那么矛盾的地方又来了,既然漫山遍野丢的都是枪和炮,方耀和他的部下何必冒着巨大危险去杀友军?随手捡几支不就行了?

种种说法,明显是很荒唐的,我想任何人看一遍就能看出来。方耀能够当上13军师参谋长,自然不是草包,就算是瞎编也不会编的这么差。那么,他显然是明知道有漏洞,却故意胡说八道。

1996年,方又写了《我所知道的“中原王”汤恩伯》,以上这些荒唐的东西几乎都没有了。显然,方耀承认当年是胡说。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文革时期不要说这些敌人,就连根正苗红的解放军将领都保不住命。

看看廖耀湘、王耀武等人怎么被批斗致死,这些败军之将为了活下去,谁敢不拼命交代,上面让怎么说就怎么说。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也就不稀奇了。

第七,汤恩伯不是被民团攻击的主要对象

都说是汤恩伯的第13军被抢,其实压根没有任何证据。唯一的记载,就是第13军军长石觉上面写到的一段回忆。其余就没有任何关于第13军的资料。

汤恩伯部队从豫中撤退,并没有遭到什么民团拦截,原因有几个。

其一是汤恩伯中央军是有组织撤退,而且建制比较完整。13军当时大名鼎鼎,一般民团天大胆子也不敢抢13军作战部队的武器。

其二是豫中民团力量,没有豫西那么强。豫中平原地区便于剿匪,相对匪患较轻,而且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区,不像豫西几乎半独立。所以汤恩伯集团从豫中撤退,是比较顺利的。

其三汤恩伯撤退到豫西伏牛山区,后迅速集结修整,并没有深入豫西腹地。所以,汤恩伯部队受到拦截的可能性较低,毕竟伏牛山区的人口稀少,村子不多,土匪也有限。

被缴械的主要是蒋鼎文的杂牌军。蒋鼎文的部队被缴械,是存在的。这主要是蒋鼎文部队都是战斗力较为低下的部队。

这些部队之所以容易被抢劫,在于他们战斗力较弱,而且在日军猛攻下一些部队伤亡过大,出现一定程度溃散。这些散兵才是民团最好的目标。

即便如此,蒋鼎文的部队被缴械的仍然不多。最大的也不过是新8军打散部队,被缴械几百支枪而已。

第八,历史终究是历史

豫中会战的历史无比清楚,就是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的老百姓袭击国军的情况。

袭击国军的,不过是半土匪的民团地方武装。他们也不是被国军烧杀抢掠以后报复,只是单纯的抢劫武器弹药。

这么清楚的历史,为什么会变成如此模糊?

这就值得深思了。

第九,这个论调自然有政治上的意义

为什么至今没有一本民间出版的的《豫中会战》的书?

很简单,不让出版呗。因为豫中会战民间无论怎么写,都和党史宣传是不太吻合的,不允许你出。

豫中会战诚然是一个失败,但绝非重大失败。国军也并非一触即溃,而是在整个豫中豫西誓死苦战,牺牲了包括吕公良、李家钰将军在内的无数官兵。

只是,敌我力量悬殊,实在打不过日军,只能暂时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以便后续反攻。

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也不稀奇。

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后,接受了美式装备的豫西国军就开始发动反攻。至于汤恩伯的13军更是在湘西会战中,重创了日寇,获得辉煌的胜利。

为什么要对豫中会战,尤其是民众袭击国军大肆宣扬,萨沙个人认为这是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借机扩张做舆论宣传。

在豫中会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跟随前进的日军,深入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甚至到达广东省。

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至少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出动过。

此举在当时很容易理解,因为预计日军离失败不远了,下面就涉及划分地盘,多占一块就多有利。

但就政治上,舆论上,这却不太好看。国军和日军正面血战,你不在侧后攻击协同,反而乘机抢地盘,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没有办法,只能宣扬国军无能,国军不被当地人民支持,我们是来拯救人民的。

套路基本就是这样。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