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11:豫中会战之灵宝防御战-三(3/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一十一(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三十一)

11日,日军拼死推进,但在阌乡外围发现国军有重兵部署,终于没有敢于继续前进。

期间,日军坦克前锋部队,遇到了惨重打击。

在国军反复要求下,美军提供了反坦克火箭筒巴祖卡。

中央陆军学校第7分校(地址在西安王曲镇)的学员张永春回忆:我是19期步兵科学员。5月下旬一个上午,教官突然通知我们去军训处集合。我匆匆赶到,发现已经有20多位同学聚集在那里。1位上校参谋接待了我们,严肃的对我们说:你们都是从各队选出来的优秀学员。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为了一次秘密的军事训练。从现在起,任何人不许请假、不许外出、不许会客、不准写信或者打电话、不准向任何人谈及这次训练,要永远保密。下午2点,这个上校陪同1名美国教官赶来。美国教官说:今天我教大家操作,美利坚合众国最新研制的先进武器。因为武器在中国的数量有限,价格昂贵,只能模拟训练,不能实弹射击。至于它的威力如何,相信你们很快会在战场上看到。随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一只绿色铁皮箱子,取出一个钢筒,介绍:这就是专门用来打坦克的火箭筒。它的口径60毫米,发射破甲弹,有效射程200米,每个火箭筒需要两人配合操作。它同反坦克炮相比,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威力大且无后座力等等优点。随后,美国教官带领我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每个人都训练了成百上千次,非常辛苦。当时天气并不热,但人人都汗流浃背。美国教官对我们严谨和吃苦耐劳精神,相当满意。

张永春又回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我们训练期间,豫中前线战火激烈。日军600多辆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我军极端缺乏反坦克武器,1个军才几门反坦克炮,根本抵挡不了。6月7日,日军坦克前锋已经杀到弘农河一线,战况危急,上级命令我们随时准备出发。6月10日,我们接到了紧急出发的命令。上校参谋从我们里面选了22人,携带11个火箭筒出发。他带着我们乘坐一辆卡车,全速向前线赶去。我们第一次参加战斗,非常紧张,但也为能够第一次在中国用这种先进武器杀敌兴奋不已。在距离前线,也就是虢略镇不到10华里处,我们奉命下车。凌晨4点,我们选择了公路边上的一处高地,准备伏击日军坦克部队。11个火箭筒互相距离10米,战壕距离公路大约150米,在火箭筒的有效射程内。我担任弹药手,同射手两人非常激动,发誓一定舍身抗敌,不辱使命。不到半个小时,公路方向就传来了隆隆的马达声,这是日军的坦克部队靠近了。当时天还没有全亮,日军坦克开着灯。

从阵地看出去,日军坦克排了个一字长蛇阵,迅速从远而近。上校命令我们沉住气,等到坦克进入射程再开火。于是,当最前面的日军坦克进入我们阵地正前方时,上校一声令下,11个火箭筒一起开火。我们训练严格,11发火箭弹全部击中敌人坦克。为了节省火箭弹,我们训练都不是实弹,此时是我第一次实弹射击。我才看到弹头与坦克钢甲接触的一瞬间,炸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金属射流发出刺眼的白光,迅速穿透钢甲,坦克当即爆炸起火。当然,我们也发现火箭筒发射时会向后喷火,在夜晚非常明显,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反击。但大家都是热血军人,早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多打几辆敌人坦克。所有11个火箭筒的射手和弹药手,都像训练一样不慌不忙的配合,稳定发射。日军突然遭受打击,又不知道被什么武器击中,顿时乱了手脚。起初,日军坦克还不顾一切向前冲击,不断开炮开枪盲目射击,被我们乘机又击毁了十几辆。后面的日军坦克见情况不对,转头高速逃走,丢下了2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残骸。这些坦克横七竖八横在公路上,大半起火,火光冲天。

在正面猛攻的同时,日军第69师团主力之一的西村大队从南面迂回,试图翻越秦岭侧面攻击潼关。但这一线沟壑纵横,地形过于复杂,加上包括李家钰川军在内的国军誓死守卫阵地,日军几乎没有进展。

最终灵宝被攻陷,国军主动撤退,他们才得以突破。这个突破已经毫无价值,没有作用了。

日军已经付出相当的伤亡,武器弹药消耗殆尽,坦克汽车被大量雷区和复杂地形阻拦,士兵疲惫不堪在山地艰难前进,疫病丛生。

以坦克部队为例,日军战时汇报,豫中日军坦克第3师团255辆坦克三分之一,因“故障”无法使用。

换句话说,日军承认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

实际上,坦克第3师团损失远远大于汇报。豫中会战后,坦克第3师团现有的庞大修理部队,已经无法修好这么多坦克。他们被迫从关东军抽调14个修理班。由于损失过于严重,在后期的桂柳会战中,坦克第3师团被迫从坦克第1师团抽调了第3联队助战。

与此同时,中美联合空军击溃日本空军,在全线猛烈轰炸日军。

整个豫中会战,中美联合空军主要是在灵宝战役期间发挥威力。他们炸毁各种日军车辆1000多辆,船只36艘。歼灭的一线日军很少,但他们打击了日军的短板,也就是后勤。

另外,他们敢于超低空飞行轰炸日军,重创了日军的士气。

刘舜元回忆:我在战场上看到他们很勇敢(指美国飞行员)。飞的很低。多低呢?低到我可以在地面上,看到那年轻飞行员的美国白人大鼻子。他大概只有20出头。

日军不但无法继续进攻,这样下去恐怕反而要被国军合围歼灭。

况且,此时一号会战的第二阶段,也就是长衡会战已经打响。

侵华日军司令部要求豫中方面立即停战,将重武器和部队转移到湖南去。

当日,日军承认失败,下令放弃已经成为废墟的灵宝县城和虢略镇立即后撤回陕县。

我军乘势反攻,13日第39师收复阌乡,14日收复函谷关,15日收复灵宝城。16日109师收复虢略镇。17日,基本恢复战前态势。

13日晨4时10分,第59旅团长木村千代太少将在虢略镇以北的南田村,被地雷炸死。

木村千代太是佐贺县人,早在1913年就作为士兵进入东北,当时他才20岁。1938年,他成为步兵大佐,次年调任华北方面军第二十七师团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木村千代太是屠杀中国人的刽子手。他的部队一直在敌后,先后发动多次扫荡,也是八路军的死敌。他的部队参加过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报复性扫荡,屠杀了很多无辜平民。1941年参与指挥了对晋察冀边区及冀东、冀中地区的大扫荡,1942年参与了冀中五一大扫荡,造成八路军很大伤亡。

五一大扫荡后,木村千代太因为打击八路军有功,被提升为少将,担任第69师团步兵第59旅团旅团长。木村千代太打八路军还可以,对国军则不行。1943年,他率领旅团配合其他部队,对太岳地区国军扫荡,试图歼灭第二十七、第四十、第四十五军及预备第八师等部约三万余人,但没有成功。1944年,他参加豫中会战。此次他踩中一颗地雷,小腿顿时被炸碎,人也被炸飞数米。虽日本军医对他全力抢救,但因失血过多,还是死了。木村千代太死了以后,日军追授他中将军衔。

至此,灵宝战役结束,日军完全失败。日军伤亡数千人,没有占领潼关,仅仅占领了小小的陕县。

就灵宝战役本身来说,是一场比较出色的防御作战。国军依靠地形的优势,建立多条防线,逐步消耗日军的战力,最终导致日军失败撤走。

灵宝战役打得不错,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在最后从灵宝撤退时,国军部分部队出现散乱现象。

国军第8战区参战的几个军,除了第1军以外,几乎都是战争中后期以残部和新军编组的部队。这种部队的特点是,可以死守阵地,但不能随意撤退。因为撤退比坚守更困难,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此次撤退中,通讯不畅和命令传达的问题,诸如第97师和第167师第499团并没有接到撤退的明确命令。这两支部队看到其他部队在撤退,明白是命令传达有误,就自顾自的撤退了。

这本身属于抗命,但情有可原。关键在于,给他们的命令本来是后撤一段占领阵地,掩护大部队撤退。显然,他们是不可能执行这个命令的,因为根本不知道。

事后,蒋介石追究了擅自撤退的责任,将第79师师长傅维藩、第109师325团长刘明、第167师第499团长何一迟全部枪决。第109师师长王隆玑因命令传递不利,被降职为上校。

这从侧面证明,国军的部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部队需要不断的作战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能长期留在后方。

灵宝战役,是豫中会战最后一个战役。此战,国军依靠自己的力量,彻底击溃日军的进攻,反攻夺取失地,反败为胜。这说明,国军依靠地形的优势,在防御战中还是颇有力量的。如果豫中会战开始就放弃在豫中平原决战的错误战略,而是直接退守豫西山地,最终战果可能完全不同。

灵宝会战结束,也就意味着豫中会战的结束。

豫中会战,日军伤亡1万多人,国军伤亡3万多人,都不算严重。日军伤亡率十分之一,国军是略多于十分之一。

就伤亡比来说,国军这点伤亡算不了什么。

那么,豫中会战中,国军丢失了豫中的大片地区,这才是比较大的失败。

以日军出动14万大军和如此众多的重武器来看,豫中平原是根本不可能守住的。这里汤恩伯集团不过12万正规军,实力悬殊。

当年五一大扫荡,冀中八路军有10万人枪(正规军5万),仍然被胡乱拼凑的2万多日军打得全线崩溃,冀中丢失,八路军全部撤退逃到山西,几乎没有一场像样的激战(包括吹牛的宋庄战役)。

道理是相同的,豫中其实不能决战。由于开始国民政府错误判断日军攻击的规模,制订了在豫中边缘决战,以许昌拖延日军攻势的战略。汤恩伯无奈之下,将主力转移到嵩山和豫中平原的交界处,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放弃豫中,撤退到豫西决战。

不过,汤恩伯留了一手,他没有在许昌集结几个军重兵,也没有将全部主力开往平原。

果然,日军使用兵力巨大,10万日军疯狂南下,经过几次激战,合围了许昌。许昌的吕公良师用尽全力,但也仅仅支持了3天时间。

占领许昌以后,日军立即暴露了试图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的意图,使用包括坦克第3师团在内的几个师团全力向西突进,妄图将汤10万主力包围歼灭。

此时汤恩伯反应迅速,紧急命令主力放弃豫中撤退。于是,汤部主力赶在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突围了出去。

有人攻击什么30多天丢失30多城,那么冀中大扫荡,刚刚一周,八路军包括总指挥吕正操就开溜,丢弃鼎盛时期44个县800万人口的冀中,这又怎么说?

汤部在当时突围是必须的,如果不突围,主力被歼灭后,豫中一样会丢失,甚至豫西都保不住。

无耻的历史攻击者很会狡辩,无论汤恩伯怎么做都可以攻击。如果汤恩伯在豫中死打,主力被歼灭,就是国军无能全军覆没;如选择突围,又变成汤恩伯狼狈溃逃。

实际上,豫中会战的汤恩伯并没有太大失误。这个会战日军首要目的就是歼灭汤集团,但并没有实现,那么豫中会战的意义就大大减少。

豫中丢失以后,豫西门户洛阳也不可防御,国军主力必须撤退到更适合防御的豫西山区。

此时日军已经增加到近16万人,出动主力合围洛阳。为了保证国军主力撤退到豫西部署防线,武庭麟将军带领2个师面对数倍日军,在洛阳苦苦坚守21天,才奋力突围。守军1万5000人,伤亡高达1万3000人,几乎拼光了。

洛阳战役后,是灵宝战役,李延年中央军苦战,最终击败日军,保住了豫西,获得豫中会战最后的胜利。

整个豫中会战,国军损失并不大,为3万多人。虽丢失了大片豫中领土,但此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1年后就投降了。所以,国军的失败并不严重。

作为日军,豫中会战首要目的是歼灭汤恩伯集团,但失败了。

次要任务是打通平汉铁路,这倒是成功了,但几个月后黄河铁路大桥就被中美联合空军炸断,平汉铁路中断。那么,打通平汉铁路也就毫无意义。

日军唯一胜利的是,占领了豫中大片土地。但有意思的是,日军当时最不愿意的就是多占领中国领土,因为现有兵力根本不够分配。

占领豫中后,日军雪上加霜,被迫调动几个师团占领,将一点机动部队几乎用尽。

简单来说,日军的豫中会战完全是胡打,除了获得一点战术上胜利的面子,其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