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读书或许不能改变人生,但的确能改变人本身

看了个段子:一对毕业于北大清华的小夫妇问大师,要怎样才能买得起学区房。大师说,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学区房买来何用?

“读书改变命运”,这个曾经被许许多多的人奉为“圣经”的观念,早已变得越来越不靠谱。

电视里公益广告孜孜不倦地告诉大家,除了眼前的现实,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但是,在一个学术普遍造假抄袭,文学已沦落为小圈子里互捧的臭脚,远方不过是移民M国实现Z国梦时,谁还会真的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究竟还有意义和价值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过去几千年,中国基本都是一个惟读书论的国度。

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在《龙凤之国》里说,在日本,有许多人对中国文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有政治属性这一点,许多人难以接受。其实,这是因为中国文人至今也没有将“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盛事也”的说法视为空洞的修饰语。

个人其实并不十分赞同陈舜臣的观点,将文章看作经国大业,这样的人自古至今都是千千万万文人中出类拔萃的少数人罢了。对于绝大多数的文人,或者说读书人来说,读书不过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唯一方式。

至晚自秦汉时代,中国人便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你若不想做一个一辈子俯首耕田、辛勤劳作,却仍旧难以温饱糊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任人欺凌的农夫,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走上那条在汉代叫做“察举”,后来发展为“科举”的独木桥。桥的那头,统治者高高举着个金饭碗,傲慢地吆喝:“嗟,来食!”于是,千军万马涌向独木桥。过桥者,得入体制,成为权力阶层的一员,从此黄金屋中红袖添香。

所以,读书自古以来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书读得好,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所以,读书自然而然成为了政治的一部分,而读书人,或者说文人也自然而然地带有了政治属性。

中学课本里选过《范进中举》。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好容易在乡试中中了举人,竟然喜极而疯。小时候读书读到此处,竟然没心没肺地笑。去年8月,因为被电信诈骗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花季少女徐玉玉伤心猝死。范进和徐玉玉不过是不同时代,走在同一座独木桥上的两个人,成就了各自的悲喜剧。

一个只给底层民众一条路走的社会,甚至逼迫底层民众必须以命相搏才能改变命运的社会,一定是不正常和不健康的。

所幸,徐玉玉的悲剧只可能越来越少。因为“唯读书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越来越不可信。

从坏的角度来看,即便你杀出千军万马过了独木桥,也未必能拼得过官二代、富二代,你一生努力、打拼的结果很可能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却买不起学区房。

从好的方面来看,社会给予普通人的选择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是,书还是要读的。当你不那么功利地看待读书时,不再如过去的几千年的中国人那样,把读书视作一种通往成功的工具时,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价值。

司马迁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为的是继承父职,成为史官。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游历全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认为,司马迁在38岁成为太史令。十年后,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司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周朝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代也是太史令。司马迁在为李陵辩解之后,汉武帝并没有因为他读书万卷、学养深厚而格外宽赦,仍旧判罚他腐刑。在当时,腐刑属于可以用钱免罪的刑罚。然而,读了一辈子书,做了十年太史令,家族世代为官的司马迁竟然清贫到拿不出两个月的工资来为自己赎罪。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写道:“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我们可以想见司马迁当时的痛苦和悲愤。然而,他并没有如许许多多同时代的人那样,用自我了断来拒绝屈辱。死,是干脆和简单的,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日本作家武田泰淳在《司马迁》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连天道都不信,人还能相信什么?司马迁相信什么好呢?他相信自己,自己的历史,即《史记》。”

在最坏的人生际遇中,司马迁通过读书、著史,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当然,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碌碌凡人,不可能成为司马迁那样优秀和伟大的人物。但是,读书或许不再能改变人生,但她的确能改变人本身。

1933年,纳粹德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运动,从清理犹太人撰写的书籍入手,继而清理那些不符合纳粹价值观的书籍。有关统计认为,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纳粹德国一共销毁了1亿册以上的书籍。

与此同时,美国人却发起了一场名为“胜利书籍运动”的捐书运动。因为美国人认为,对纳粹最好的反击是鼓励美国人多阅读,使得书籍成为“思想之战”的武器,于是他们开始搜集并号召人们捐书给那些服役的战士。仅仅在1942至1943年间,热情的美国民众就捐赠了超过18万册图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文人和武夫的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所以,人们或许对美国人的举动难以理解。战场是最不需要书籍的地方,战争是人类最暴力和野蛮的选择,自丛林时代起,要想通过武力战胜对手,比拼的从来都是肌肉和力量。

诚然,美国能赢得二战的胜利,完全有赖于经济和军事的强大。至于战场上的士兵们能不能脱口成章,能不能随时从口袋里掏出本《圣经》展示自己坚定的信仰,似乎完全与战争本身没有关系。

但是,书籍是人类与文明世界的纽带。当人们不得不选择用暴力对抗暴力时,也许只有书籍能够让人避免在暴力中迷失和沦陷,变成自己所反对和抗争的野蛮一面。

美国赢得了战争,并在让每一个国民从经济和精神上保持强大中走向了持续的繁荣。而纳粹德国则在禁锢思想和控制言论中走向了彻底败亡。

走向文明,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个体的使命,也是民族崛起、国家强大的根本。

写在2017世界读书日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