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法国五月再风暴

不分左中右,法国主流媒体像左派的《解放报》、中间偏左的《世界报》、右派大报《费加罗报》,在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前后都呈现一种共同声音:全力防止极右国民阵线马琳勒庞夺得高票。这只是仅仅阻止马琳勒庞高票而不是阻止她当选的卑微,道出英国脱欧与特朗普上台后,法国传统主流政党的失心慌。对于5月7日的第二轮投票,尽管第一轮之后左中右异口同声要堵住马琳勒庞入主爱丽榭宫之道,然而她在第一轮投票几与中间派马克龙的得票并驾齐驱,隐然告诉法国人,49年前的五月风暴,今年将以另一种形态重来。

1968年的法国,战后长期的经济起飞来到樽颈阶段,年轻一代尤其大学生面对严峻就业危机;政治上,美国越战中共文革,在另一重切面拉动法国左翼学运迅速膨胀。当然,更大的背景是二战英雄戴高乐1958年成立第五共和之后,却在此刻与年轻一代侧身两个不同空间——战争年代与登月世代的比对,是戴高乐落后于时代,在总统职位上待得太久,年轻的法兰西已经等不及了。1968年5月底,百万工人罢工以示支持学生,是为法国五月风暴(Mai68)最高潮。戴高乐突然失踪,原来寻求军方支持,之后纠集保守派民众上街还以颜色。尽管在随即举行的选举戴高乐派大胜,可是时不与我,翌年公投政治改革失利,戴高乐黯然下野。

今年选前法国主流媒体的担忧,终于在第一轮投票后显露,四个主要候选人的得票率,排第一的马克龙与第四的梅朗雄,相差只有四个百分点,客观说明法国此刻伫立十字街头不知何去何从。马琳勒庞以次高得票杀入第二轮,更为国民阵线成立45年以来,一直没有睡好的主流政党平添失眠之夜。虽然民意调查指出,第二轮投票马琳勒庞可能以大比数落败,可是这个七十年代初由她老父创立的政党即使未能一击得手,然而由此晋身主流大党,迫使马克龙右转调整,足为下次选举添加火力,朝着爱丽榭宫转进的目标始终不变。

法国第五共和的主流政党,在今年大选首轮投票后双双出局,虽与马克龙和马琳勒庞差距不大,事实上输一票就是输,折射出第五共和到了必须深刻检讨的时候。法国,一如去年公投前的英国和大选前的美国,不知时代已然在行色匆匆之间变了颜色,六十年前的景气带来为法国经济加力的外国劳工和非洲移民,一甲子之后被指摘为抢夺法国人饭碗的罪魁祸首。与半世纪的五月风暴不一样,今年的五月是法国社会通过大选见证极端势力抬头、驱赶外来移民的右翼风潮,与昔年工人响应总工会号召支持学生背道而驰,今回更夹带“保卫法兰西纯洁”思潮,兜兜转转,历史回到原点。

相对特朗普或英国脱欧支持者这些右派,马琳勒庞是偏激的极右民粹主义一系;异于父亲老勒庞明刀明枪反犹,马琳勒庞来得聪明一些,没有强调反犹这一立场,而是反福利主义及反精英主义。类似的诉求,在经济产业巨变当中遭到淘汰的劳工阶层特别有巿场,这是法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当前面对的必然。翻看特朗普选战时期的政治语言意涵,也曾出现在英国脱欧和今天的马琳勒庞口中,尽管选后特朗普面对执政现实,没有从原先立场再往右转,可是选战时期能右就右的言行,说明受众在失业大潮里的一心亟待。

就如法国主流传媒在第一轮投票后的评论所显示的混乱,第五共和遭逢措手不及的打击,有看法是马琳勒庞若然输给马克龙,得票四成五抑或三成五的意义都非比寻常。这种惧怕马琳勒庞的心态,令致左右派传统政治精英手忙脚乱,《马赛曲》子民对有色人种同胞心神不定,戴高乐把法国非洲前殖民地纳入法语共同圈的努力,在残酷的经济现实氛围化为乌有。十五年前的2002年,国民阵线已经震惊法国一次,老勒庞单枪匹马杀进总统选举第二轮,当时他手上的工人选票,比戴高乐派的希拉克和法共候选人休伊都多,情况类似今次大选。只是当时法国经济仍好,老勒庞的民族主义政纲难以网罗工人以外的选票,最后在第二轮投票仅得18%,失利而回。因此,若然马琳勒庞能够在5月7日获得三成五选票甚至更多,“虽败犹荣”这句话,恐怕不能清楚说明这个偏执政党的巨大胜利。

惩罚政棍抑或再给机会

一般估计,为了保住政经影响力,主流左右两派多会合流支持马克龙,事实上他们不得不如此。不过,放在已经对主流政党失望、荷包干涸的拮据一代眼中,过去三十年法国在“左右共治”政治体制之下,主流左右派龌龊内斗,玩弄政治鱼肉民心,如今为了击倒马琳勒庞走在一起,这种苟合政治联盟,是再给它一个机会、抑或惩罚失信于人民的政棍愤然把票投给马琳勒庞,是今天千万法国选民内心最大纠结。1968年五月风暴,虽然是广义上西欧左派发轫的起点,追本溯源实是对上一代的反弹。无奈的是,法国政治在学运结束之后半世纪,仍然无法跳出权术枷锁,这就给民粹主义政党像国民阵线打着反精英旗号进入主流。

今年5月的巴黎,与过去48年的5月不一样。法国再一次来到历史时刻,法兰西如何与过去割裂,是决心说再见抑或给改良主义一条生路,不只即将举行大选的英国德国在盯着,而是全世界都在看。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