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货币政策收紧反促成信贷大增

今年春节过后整个二月份上半月,海内外都在议论今年一月份中国内地的信贷规模太大,将会超二点八万亿。二月十四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金融数据,一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二点零三万亿元,没有超过去年一月份的二点五一万亿元,不少人大大松了口气。因为中国历史上每次“信贷大跃进”的结果都是一地鸡毛,后遗症太多。不过,今年一月份的信贷规模仍然是很大的,不仅超过了除去年一月以外中国历年所有月份的信贷规模,而且目前这个数据其实只是表内数据,如果算上被引导从表内转向表外的业务,今年一月的新增信贷规模恐怕低不了去年一月份。

去年一月新增巨额信贷,流向房地产,房地产个人按揭贷款及房企贷款大增。其结果是去年在房地产“去库存”的旗号下,楼价再次狂飙。中国楼市二十多年来的一再疯涨,其弊端已经不在于影响楼市本身的正常发展了,也不在于房地产行业不正常影响了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而在于它根本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的人心。不管你怎么勤奋劳动,不管你怎么努力创新,不管你如何有战略性眼光的投资布局,其获益都不能与买了几套房相比!

今年一月的巨额信贷在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下再流向房地产,看来有点难。可是谁知道呢?中国的经济趋势往往不能按照一般市场规律走的。

信贷大部流向政府基建项目

今年一月份信贷大增有实体经济的原因。

从外贸需求上看:在外部供需环境改善、去年基数低、当前汇率波动渐趋平稳的影响下,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外贸逐季回稳趋势渐显。今年一月,进出口总值达二点一八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六。从通胀上看:节假日错位与暖冬综合影响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百分之二点五。一月PPI同比跃至百分之六点九。虽然其中很大因素是去年同期基数低,但是PPI的回升还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好转。尤其从一月PMI指数看,已经连续六个月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为百分之五十二点八,连续十一个月回升。

这些都可以使一月信贷增加。不过,一月份信贷巨额新增的主要原因、流向还不在此。一月新增信贷大部分投向了新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月份地方债发行为零,地方债置换对信贷数据的影响小,市场利率大升提升贷款需求,一些地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更需要商业银行贷款了。

今年中国经济仍然需要基础设施项目来拉动,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上没有破产清理一说,在中国便是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信贷重点倾向这些项目也很正常。

前几年中国一直实行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今年一月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拐点”,即由稳健偏宽松向稳健中性偏紧转向,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无论是短期逆回购操作还是常备借贷便利,都普遍上调了利率,也即通俗意义上的“加息”。如一月下旬,中国央行对二十二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二千四百五十五亿元,包含六个月和一年期,且其中标利率分别较上期上调10BP至百分之二点九五和百分之三点一。这实际上已向商业银行传递了明确的信号:宽松货币政策已告结束,央行意欲通过温和的常备借贷便利和短期逆回购操作来引导商业银行借贷资金成本上升,从而体现央行去杠杆、防风险的金融意图,以便更好完成今年甚至此后几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一般来说,在金融宏观调控下,各商业银行便会随着宏观调控“指挥棒”动作,在内地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国资银行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更会去领会宏观调控的意图,以实际经营来使宏观调控意图的达到,也就是说各银行会控制信贷规模,不致让一月信贷巨量新增。

现在看来,恰恰是各商业银行领会了上级宏观调控适当收紧的意图,才放量信贷,造成了不是货币适当收紧而是继续宽松的结果。

中国各商业银行既然基本上都是国资的,为什么会出现与央行意图相反的商业行为呢?

银行得知货币收紧加快加大放款

国资商业银行也是要利润的,也是追求资金安全的。只要上级没有死命令下来,它们各自都会按照自己的利益计算去理解央行发出的市场信号。

商业银行一向有“早放贷早收益”的习惯做法,看准了对象——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项目,早放款多得益稳得益,这很符合市场规律。然而,今年一月信贷创纪录大增,是因为很多商业银行急于“抢规模”,生怕上面收紧贷款,抢先放出贷款,另外,不少大型项目去年底前为配合商业银行贷款回收任务,将部分贷款归还给了商业银行,而一月又迫不及待要求将贷款贷回去,以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收紧而陷入困局。还有,地方政府在新的一年有不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为尽早完成地方GDP增长目标,催促商业银行早放贷款。

但是一月巨量新增贷款,其弊端也是明显的。

首先,鉴于历史经验,有不少地方基建项目基本上是过量建设重复建设,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很低。而由此形成的地方债的风险程度正在加剧。对于这样项目的贷款其实是需要商业银行慎重对之而不是急于放款。

其二,一月巨量新增信贷,将后面的信贷指标用完,银行本身流动性也将趋紧,而中国制造业据说已经回暖,一旦今后几个月里制造业信贷需求增大,此时银行拿什么去贷给他们?央行重新放宽货币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岂非是朝令夕改、变化太快?

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并不是一下子全部用去的,不但要分工程期,而且每一个工程期也是逐步展开的,用钱也是逐步的。现在一下子把工程款都打入政府工程项目经营部门,那些国资工程部门就有余钱在手。为了这些巨额余钱保值增值,只有把钱投放到房地产或其它投资投机机构去。这样非但可能重新炒高楼价,可能炒高其它大宗商品价格,使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炒高资金价格,最后还是伤害了实体经济。

错乱的国有市场经济

中国的商业银行要么老是在上级部门指挥下亦步亦趋的经营、行事,要么就是在窥探上级领导的意图伺机谋取自己的利益;而宏观领导要么是管头管尾的指挥,要么就是闭门造车式的出宏观政策。

在国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社会中,永远也到不了规范完善的市场经济。这就是为什么在最近三十多年里的中国,无论宏观经济调控或微观经济活动,常常会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是松还是紧,伤害的永远是实体经济,伤害的永远是底层百姓。

《动向》2017年3月号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