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夜探紫禁城

故宫是皇朝的遗迹,历史的影像,自然是不宜在喧闹的环境中观品的,因为喧闹就像思维的铁栅栏,会阻止你‌‌“进入‌‌”。

因此,这‌‌“故宫‌‌”显然是不能从天安门进入的,因为那是游客们进宫的常规路线,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天安门,一路浩浩荡荡,熙熙攘攘,待在午门前验了票‌‌“入宫‌‌”,故宫早已成为嘈杂的集市,看热闹和猎奇可,‌‌“穿越‌‌”和品味却困难。

怎么办?其实答案已经明了,那就是赶早和抄近路。进故宫还真有近路,能够直接在午门前等候。信息是女儿与故宫的工作人员在微博上联系得知的,看来‌‌“朝中有人‌‌”确实好办事,也印证了那句老话,‌‌“没有不透风的宫墙‌‌”。

我们选了东华门那条路。为了掌控时间,前一晚特地去探路,这样,进宫前便有了‌‌“探宫‌‌”的环节和经历,不想,竟又有意外之获。

东华门是故宫的一扇侧门,据说崇祯皇帝就是从此万念俱灭地出宫,上景山自尽的。门左侧,沿城墙有一条Z型的窄路,可以通向故宫的正门午门。或许是晚饭时点,又加上天气寒冷,路上少有行人。转过弯来,便站在了午门前。夜幕下,故宫的大门紧闭着,宫殿的檐顶黑森森地翘起,给人一种神秘和压迫感。沉寂之时,忽然从身后传来一道嘹亮又欢快的歌声: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循声望去,歌声是从一位男子身上挂着的收音机里发出的。他神情振奋地大步走着,身旁还跟着一条欢快的灰白大狗,旋律和场面与沉静、威严的紫禁城虽不协调,却透着趣味和生机——毕竟,紫禁城已是现代的故宫,今人已是现实的主人,皇宫禁域已经是休闲观光的地方了。

探清了赶早进宫的路线,放心地原路返回,心无负担,便留意起周边的环境来。这条皇城根下的窄路已与边上的护城河一道,被辟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这是一条带状的公园,只简单地设有几处石质的坐凳,沿河几盏路灯透过丝状的枝条,发出温暗的光。神奇的是,河对岸的不远处便是天安门和长安街,隔着河对岸黑黝的树冠,长安街的灯光如火一样,照亮了天空,那是一个车水马龙的热闹地界,而这里却是幽静的一隅,长安街的灯火和喧闹似乎也以河为界了。

幽暗的灯光在冰冻的河面拖出长短不一的光迹,一弯晕月高悬在城头、枝梢。忽地有种置身江南烟笼水乡的幽静和闲适。正沉浸着,一道悠长婉转的歌声穿过夜幕,沁入心脾,那是一种很有韵味的京剧唱腔,似在传达思念,又似抒发悲怀。走近了,才知歌者是一位中年女子,她面对着冰封的筒子河,旁若无人地唱着,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正所谓‌‌“夜静一首曲,独吟无相亲,以歌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被眼前的场景感动,不禁闭目,抬首。京戏,古城,明月,只一瞬,便似时空倒转,满足了我访古的情怀。

一曲终,我回味无穷地离去,却在不远处的草坪旁,再次驻足。一台搁在草坪上的收音机里,传来京味浓厚的段子,像是侯宝林的一个老相声段子。边上三四人正围拢着,一边闲话,一边看着自家肥壮的狗儿相互嬉闹。不胜欢喜。

再向前一小段,便又回到了红漆的东华门前。门两侧的城墙清灰着脸,肃立着,似乎将时光凝固。但我知道,时光有如长河,带着不同的话语,不同的情怀,从过去流淌至现在,亦连接着往昔与今朝。


夜探紫禁城的心绪还未平,耳畔还萦绕着动人的京剧唱腔,但新一轮的太阳却已然升起,昭示着第二天的到来。

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结束。工作日的恢复必然导致客流量的下降,而这一天正是我要探访紫禁城的日子。

正所谓‌‌“择良辰,行心心念念之事‌‌”,不免忐忑又期待。

七点三十分我便早早等在了午门前,只为排在入口队伍的第一个。冬日的冷气难免肆虐,指节早已通红,口中的热气在呼出的瞬间还未来得及散开便仿佛又重新凝结了。寒风中一个小时的等待纵然难熬,却令我格外兴奋,只为这隆重的仪式感。从满怀期待的望宫,探宫,到当下心有焦灼的静候,多日来的铺垫与准备在此刻汇聚。仿佛若是将彻骨的寒风换做和煦的春风便不足以烘托这仪式感了。沉静,恢弘,寒冷,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而我所营造出的仪式感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我访古情怀的尊重。

八点三十分,门开了。

匆匆瞥了眼午门城壁上的斑驳,我便一路小跑,进了宫。未在内金水桥停留,而是直奔前方的太和门。我有足够的信心享受一个人的故宫,只因为游人难免在内金水桥驻足,但我的目标则是偌大的太和殿广场。说实话,故宫砖地并不好走,坡又陡,以至于我终于上了昭德门的石阶后便不免有些气短。待平复气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纵使我做了万千准备,也不禁被气势磅礴的太和殿广场震得呼吸都瞬间停滞了。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就这样面对着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干净,整洁,些许沧桑,却并不破败。

太多的历史古迹在中国特殊的年代与动荡中化灰化烟,留下些残存的文化也似流沙般消逝,令历史爱好者们唏嘘。但此刻的紫禁城就这样完好地出现在我眼前,气势依旧。脊兽,斗拱,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精致的古建与浓郁的文化相互交融,琴瑟和鸣。这一瞬,我好似抓住了什么珍贵的东西?是历史沉淀的精华吧。不免又惊又喜。

继续前行,待走近了太和殿便觉着这太和殿下的须弥座竟真有些印度神山的崇高与庄严了。我踮起脚,摸了摸嵌在须弥座上的螭首,虽是面貌严肃,却也不失几分憨厚可爱。或许历史除了严肃之外,亦藏着几分灵动吧。

渐渐地,人声鼎沸起来,夹杂着导游电子喇叭里传来的不合时宜的噪音。我便果断离开了,想着第二日再来探访这后庭各殿。

大年初八,八点三十分,门开了。

我依旧是第一个进入后庭各殿的。后宫的建筑格局较之前朝,明显狭窄局促,却有几分僻静。慢慢地走在宫道上,时辰尚早,薄雾未散。广播里播的也不是讲解词,而是如流水倾泄而出的古筝琴音。再一次不禁闭目,抬首。古曲,红墙,微风,只一瞬,便似时空流转,满足了我访古的情怀。

出了东六宫,便回到了箭亭前的开阔地。见着清洁人员拿着古朴的竹扫把专注地扫着落叶,竹枝与地面摩擦的声响,一下又一下,不急不缓,仿佛与这冬晨的鸟鸣相互应和着。时而有工作人员一手各拎着一个暖水瓶与之擦肩而过。两相无语,时光静好。这一幕是多么安宁和谐啊。时代更迭,他们却好似在这紫禁城内,从过去到现在,一刻也不曾离去。就这样陪着这古城,日复一日,春去秋来。

而我,不过是这紫禁城的一个过客。本没有什么大的情怀,无非是趁着这风头儿,开了闸,任由访古的心绪和愿望流淌罢了。所以我要感谢它如此慷慨地给了我这过客如此难忘的体验。这样安宁美好的回忆于我此行而言无疑是圆满的。

谢谢你,故宫。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