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里根经济学”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2017年的经济政策方向:“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

各位读者或许觉得在哪儿听过类似的话?没错,在30多年前的美国。当时里根强调要通过减税和放宽准入促进企业投资,振兴美国经济,从而成功当选了总统,李克强的这番话与里根的供给侧经济政策非常相似。

过去20年里因扩大内需政策欠下巨额债务

201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倡导供给侧改革,被李克强总理写入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比去年进一步强调了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并作了详细说明。例如,就放宽准入明确表示,要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关于国有企业的业务垄断问题,点名提到了电力、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明确了导入竞争原理的姿态。

关于减税也详细作了说明。以前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法人税)减半的优惠,而今后所得额将扩大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减少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还将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

同时,李克强还表示,要加快培育新材料、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产业。并引用“数字家庭”等新词,提到培养网络和消费相关的服务产业。美国从80年代开始放宽准入,初创企业因此取得蓬勃发展,中国现在似乎在效仿美国。李克强说“不靠改革创新没有出路”,表达了壮烈的决心。

中国自从通过改革开放导入市场经济以来,一直在政策中采用欧美的经济学概念。因此,即使体制不同,也会发生相似的经济现象。美国的里根经济学与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在逆凯恩斯主义政策而行这一点上其实非常相似。美国70年代以前因推行凯恩斯式需求扩大政策,陷入了政府部门臃肿庞大、财政赤字和税负增加的苦恼。中国也因为过去20年的需求扩大政策而欠下了巨额债务。

首先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第二年就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通过增发国债、扩大公共事业度过了危机。那时朱镕基采取的是典型的凯恩斯式需求扩大政策,而之后的温家宝总理则通过扭曲的形式扩大了需求扩大政策。

中国为了度过2008年的雷曼危机,再次扩大了公共投资,当时地方政府和关联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不断举债推进各种建设。回过神来的时候企业已经债台高筑。

从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看,中国政府部门的债务不到50%,家庭部门的债务仅40%左右,而企业部门的债务高达170%左右。三项加在一起,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被认为达到250~300%。

在政府部门负债累累的日本,这一比重高达450%,但中国也不算低。中国领导层意识到,凭借靠举债主导投资的需求扩大政策已经无法继续实现增长,因此将增长战略从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

既得利益层抓住权力不放

还有一个与里根经济学的相似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军费的增加。里根削减了政府支出,但只有军费是例外。在美国持续扩充军备的情况下,前苏联最终疲于竞争而解体。同样,中国也大幅增加了军费。2017年虽然基础设施投资和铁路投资的增加有所抑制,但军费增加7%,预算将超过1万亿元。中国在军事上寸步不让美国,不打算缓和强硬姿态。

笔者想指出的是,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存在致命的弱点。中国一直由党和政府对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和干预,从而党相关者获得了利益,客观上保证了组织的向心力。如果进一步推进放宽准入和市场原理导入的话,基层的既得利益群体将无法继续确保利益。因此,既得利益层等并不愿意放手自己的权限,可能会设法让改革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如果过于重视政治稳定,供给侧改革就很难取得进展。虽然中国由共产党一党领导,但要重视“小政府”和“民间活力”,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这种巨大矛盾将是关键。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