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德国手榴弹及其在中国抗战中的使用(2/2)

爆炸时破片分布不合理和防御威力不足

由于弹体上多一个木柄,直接造成M24和M43爆炸时可能出现破片的不合理。

实战中,经常出现一颗手榴弹在敌军几米处爆炸,敌人却毫发无伤的局面,让德军士兵很是头疼。

另外,手榴弹其实分为进攻手榴弹,防御手榴弹和攻防手榴弹三种之分,进攻手榴弹杀伤半径较小,主要依靠冲击力和少量破片杀伤敌人,杀伤力较弱,但是投掷后往往不需隐蔽,可继续冲锋。防御型用于防御作战,杀伤主要是大量破片,杀伤半径较大,投掷后必须隐蔽。攻防两用型:进攻和防御作战两者兼备,既要满足防御时杀伤威力大的要求,又要满足进攻时破片不伤害投掷者的要求。

M24 手榴弹属于攻防两用型,它能够适合进攻作战需要,但是防守作战就弱了很多,无法满足需要。

苏联的防御F-1式手榴弹杀伤范围超过25米,威力巨大,这是M24无法达到的。

二战后期,德军在东西两线都丧失了主动权,面对数量众多的苏军和火力绝对占优的美军,德军的作战多以防御为主,M24就不能很好的满足需要。

德军曾经试图在M24基础上加厚弹体,同时在弹体采用纵横刻槽的方式,加大杀伤力。

但是这种做法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明显,很快被军方否定掉了。

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的军火设计师给他们好好的上了一课。

当时苏联的主力手榴弹,很多装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设计,却大大增加了爆破时的破片数量,也大大增强了手榴弹的杀伤力。

德军在吃了苏式手榴弹的苦头以后,开始模仿生产了大量的弹套。

这种弹套使用前,必须采用铁丝装置先固定一下。

不便于步兵携带

M24的尺寸较大,长达0.33米,超过了一般人小臂的长度。

单兵在战斗中,是不可能使用铁箱或者弹袋的,而是需要随身携带。

一般的卵形手雷可以轻松的挂在身上,或者放在弹药袋中。

但是对于长柄的M24来说,由于它的长度太长,只能斜插在皮带上。一般士兵能够携带一二个就很不错了,而且激烈的战斗中,这样放置的手榴弹很容易遗失。

二战时期德国手榴弹及其在中国抗战中的使用

在中国的使用

中国军队从3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手榴弹作为制式武器。

主要有二种不同的仿制系列,一是仿制苏联1914/1930式手榴弹。

该手榴弹为沙俄在1914年研制的,技术较为老旧,而且设计特殊,造成结构颇为复杂,无法适应中国军工企业的需要,很快被中国淘汰。

二是仿制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中国各地的军工企业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是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97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非常不便。它的投掷距离和威力都不如巩式。

不过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小。它的装弹量只有50克TNT,使得爆炸力较弱。

德式木柄手榴弹对于抗战中的中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手榴弹的制造技术非常简单,各级兵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除了国民政府的20多个大中型军工企业可以以月产二十万到三十万枚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厂甚至八路军的土制兵工作坊也可以生产相当多的数量。

抗战中的使用

国军在抗战中以防御为主,由于步兵火力的不足,单靠步兵发射火力很难压制住进攻的日军。

而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防御作战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守军川军的装备极差,除了土造汉阳造步枪以外,连少量轻机枪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无。用这些装备去和装备重炮和坦克的日军第10师团作战,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

但是,3000川军就是靠了战前送来的一整车手榴弹(当时城墙上的守军每人发给一箱50枚),和配备重炮和坦克飞机的日军,在城墙下和城内巷战中血战数日,为会战争取了时间。

在常德会战中,守军在装备上也是绝对劣势,而且以8500兵力对敌人4万兵力,结果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歼灭日军万人。除了靠国军‘虎贲’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外,每当日军冲锋时,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弹雨”。在常德会战的巷战中,74军炮兵团3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14颗手榴弹炸死日军70多人。

而手榴弹优势在衡阳战役中,更是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请看这段历史:

守军越战越沉着、勇敢,他们用手榴弹对付日军的飞机、大炮,把冲锋的日军越放越近,在手榴弹的最有效杀伤距离内打击敌人。

从7月1日午后,一直到7月2日上午,恼羞成怒的日军,在飞机和炮火的连续猛轰下,冲锋一次跟着一次;许多回,日军爬上云梯,上了山顶阵地,却又被突然冒出来的中国军队的集束手榴弹给炸掉。冲上去的日军,无论多少,全部被手榴弹报销,总是有去无回。

7月13日

日军第二次攻城又打了三天,仍然未能前进一步,第116师团的攻城主力——步兵第120联队,在联队长和尔大佐指挥下,向山头阵地发动冲锋。在山坡半腰间,遭到从弹坑中突然冒起来的一些中国军官兵的手榴弹狠炸。和尔大佐和许多日军官兵被当场炸毙,冲锋垮了下去。

进攻张家山的日军第2大队足立大队长和该大队5至8中队所有的官佐,全部在进攻中被守军用手榴弹炸死,该大队活着的士兵不足四分之一。

日军只能依靠空中和炮兵的轰炸效果向前一步步推进。即用飞机反复轰炸扫射,炮群集中轰击,将山头上的守军官兵全部炸死,才能占领那个山头,否则,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中国军人,冲锋的日军就要挨手榴弹炸。

7月18日

师团炮火急忙给予支援,压制守军人力。支援炮火刚停,日军指挥官一声嚎叫,上千名日军从地上一跃而起,嚎叫着朝守军扑来。等日军近前,守军用手榴弹与敌混战,密集的手榴弹整整炸了一个钟头,冲上去的日军几乎被炸光,守军自己也被炸死、炸伤无数。

由于两军搅成一团,日军炮火无法开炮支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冲锋部队被消灭。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军队之手榴弹肉博战使倍受“武士道”精神熏陶的日军官兵也感到胆寒。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三千万枚手榴弹,这些手榴弹都是M24或者其的改进型,大约40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