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驼峰航线上的五大运输机(6/8)

驼峰四大杀手之致人死命的结冰

即便是没有恶劣天气的时候,还有可怕的结冰。飞机往往爬升到4000米到6000米,外面温度为零下20度甚至30度,结冰是不可避免的。

结冰是非常可怕的问题,在高原飞行最怕的就是结冰。

结冰不但会导致飞机的很多部件失效,尤其是发动机和螺旋桨失效,更可怕的是还可能导致飞机流体外形的改变,造成飞机出现严重的飞行问题。

至于驾驶舱的玻璃结冰,导致无法看到飞机外面被迫要盲飞,到是小事了。

一次从昆明到印度汀江机场的北线飞行的全过程:

在一阵轰鸣中,C47运输机升入蓝天。

按中航副董事长邦德计算,飞机刚刚离开昆明六十英里左右,机身便出现强烈的颠簸,只见一团团浓雾从舷窗外飞速而过。糟糕的天气来了。为了能更好地观察飞行状态,邦德走进驾驶舱,他让副驾驶到后舱,自己则坐到了右座。飞行程序就此改变-“中航”公司副董事长担当本次航班的副驾驶。

C47被团团浓雾围住,前面航线上就是高山,为了避免撞山,机长悉尼·德堪佐夫开始爬高,他是希望以此能摆脱糟糕的天气。满座的C47爬升得非常艰难,德堪佐夫告诉邦德,如果是货机,将无法这样爬高,只能做仪表飞行,也就是盲飞。

C47艰难地爬到了4200米高度,但依旧是在浓雾中飞行,德堪佐夫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再也无法升高了。

邦德看了一眼温度表,刻度显示,舱内温度急剧下降了近二十度。

机长德堪佐夫和自己的董事长不约而同地相互对视,他们都明白,最麻烦的事情即将来临——结冰。

飞过那条航线的老人都说,在飞行中所遇到的恶劣天气中,和狂风、骤雨、浓雾、大雪相比,最令人发怵的就是结冰,因为只要结冰,整个机身气动布局就跟着改变,机翼的升力减小,机身重量加大,飞机已近于难以操纵之阶段,再往下发展,就跟一块石头似的,很快就掉下去。而冬季,最容易结冰,能快点冲出去是运气,否则…谁都知道。

真是刻不容缓,邦德马上打开挡风玻璃上的酒精喷雾器,想靠酒精的挥发把冰面限制在最少范围。

喷雾器工作正常,酒精均匀地成雾状涂抹在前挡风玻璃上,但能明显看得到,除冰效果并不是很好。雾太大了。薄冰,一层一层,慢慢地结着。

越担心越出事,关键时刻,该死的温度计指针再次下降,这意味着,结冰只会越来越严重。邦德透过薄冰,从侧面舷窗往外看,洁白的冰晶已经开始从机翼的翼尖慢慢向整个机翼扩展。他示意机长德堪佐夫是否能增大速度,好让C47快点冲出结冰区。

机长德堪佐夫懊丧地摇着头,这个高度,油门推得再大,发动机功率输出效果并不好,搞不好,极容易失速。

白莹莹的冰晶完全围住机身,要命的是,这还没完,冰晶开始试图裹住螺旋桨。

每隔四五分钟,一些冰块被螺旋桨甩掉,脱落的冰块会“噼里啪啦”地打到机身上。

不幸中的万幸,发动机工作正常。

听到冰块甩到机身上发出的声音,邦德和德堪佐夫由衷地感到一丝安慰,这证明,发动机在工作,螺旋桨依旧在转动,只要螺旋桨转动,飞机就还是在空中、还是在飞行。机舱湿度低于40度。而一万英尺的高空空气非常稀薄。C47还是在前进。

就怕听不到“啪啪”声音,那可真是大祸临头。

气温依旧继续下降,机舱内供暖系统停止工作,温度计指针已经越过了最低刻度,邦德估计应该是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在这个高度和温度中,本迪克思无线电罗盘完全失灵,已经不让人信任。担心被冰冻结住,从结冰开始,后座的报务员罗昭命就一直不停地转动裸露在机身外的德律风根定向仪。从定向仪上判定,飞机还处在航线上,但具体是什么地方,三人都无法回答。但有一点可以放心,这种天气,日本人肯定不会出来。

机身上的冰层越来越厚,机舱内的温度继续降低,连舷窗内侧都结满了一层冰霜。

机舱外,冰层蔓延在机身上的面积越来越大,从机舱风挡玻璃到客舱舷窗,最后到全部机身,C47被冰雪包裹得严严实实。

外面的景物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人就像坐在一个四面八方被冰雪掩盖着的房间里。从被冰霜覆盖得严严实实的舷窗往外看,只能感觉到,外面,有一个隐约发光的白色“亮点”,那是太阳。此时,它就是归家的路、就是指点迷津的万能之神,就是众生依托的希望。

邦德把蘸满酒精的手掌伸出去,按在挡风玻璃上,试图融化一点冰霜观察外面的情况,哪想到,酒精迅速挥发,挡不住寒气的他忙缩回手,一块肉皮差点被扯掉。

如果能从空中观望,除了两个螺旋桨没被包裹住,露出的叶片还在旋转外,载着二十多名乘客的C47在冰山雪峰之间移动的,就是一块飞行的“冰块”。

…再次把光着的掌心压向侧窗,坚持住,终于,冰霜融化出一块“手掌”,透过它,邦德把眼睛几乎贴在玻璃上向外看,C47已经钻出浓雾,从来都没见过这么明亮的阳光就在头顶上,发动机整流罩的轮廓大部显露,翼尖上的冰晶已逐渐融化。

机舱内,温度正在逐渐上升。

再一次看窗外的景色,大地一片生机盎然——C47已经跨越了“驼峰”,汀江,即将到达。机舱内,三个人长长出了一口气。后舱,从飞机结冰开始,就一直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的二十多位乘客不约而同地鼓掌:“机长太棒了。”

毛病多如繁星的寇蒂斯C46运输机——1943年的驼峰航线

1942年的运输很差,全年运输量还不到5000吨。对此,中国方面极为不满。

到了1943年,中国国内物资更是紧缺,由于军费赤字巨大,被迫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法币严重通货膨胀,战前买两头牛的钱现在只能买1盒火柴,经济极为困难。

日军倒是深知中国方面的困难,在当年连续发动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大规模战役,以持续消耗国军的实力。

由于军火物资出现严重缺口,即便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也有很大下降。以常德会战为例,国军在会战后期明明已经大体合围进攻日军,却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火力,无法吃掉敌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敌人突围。为此,抗日铁军74军57师整整一个师在常德全部殉国。

蒋介石认为,相比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一个月动辄耗费几万吨物资,中国战场最低程度也要每月5000吨物资。目前的运输量远远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何况驼峰航线运输的物资超过8成多用于美军20航空军对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及第14航空军陈纳德的空军部队,中国方面仅能获得百分之十几的份额。

由于此时日美还在激烈的战斗中,美军虽然占了上风,却离胜利还是远的很。

罗斯福认为,中国拖住了大量日军,大大减轻了美国的负担,必须对中国进行支援。权衡轻重,虽然驼峰航线可能造成美国飞行员相当数量的损失,但充其量不过1000、2000人的规模,而运输的这些物资到了中国,能帮助国军拖住100多万日军,缓解美军压力。

诸如1942年底的瓜岛地面作战,面对区区3.5万日军,6万多美军伤亡近7000人,花费了长达半年时间。如果中国100多万日军都去对付美军,美国人恐怕要多死伤七八十万。

在1943年1月的拉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对中国的要求表示认可,决定扩大驼峰航线运输量。

罗斯福许诺在1943年初期首先增加到7000吨,其中2300吨供应中国陆军和空军,其余供应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和第14航空队。9月以后,每月增加到1万吨。

中国方面尽全力修建和扩建了大量机场,仅仅民工就使用了几十万人,前后花费3亿美元巨资。

而美国方面,也大肆扩建机场,并且在9月将驼峰航线的运输机数量提到一倍以上,也就是248架,其中中国航空公司有23架。

当月运输量达到6400吨,已经接近之前许诺的7000吨数量,但距离1万吨还有很大距离。

到了11月,终于达到1万3000吨的数字,达到了罗斯福许诺的标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