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204:豫中会战之汤恩伯部大突围-三(3/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二百零四(新抗战系列之一百二十一)

操纵Pak 35/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国军反坦克兵

不过,日本陆军高层对于这两种装甲车都不太满意。

这两种装甲车都没有安装火炮,攻击力太弱,实际上只能起到侦查、警戒、巡逻的作用,符合骑兵的要求,却不能用于直接作战。

日本陆军认为,不准备火炮的坦克只能称作装甲车,没有什么作用。

而且,94式装甲车只有2名坦克兵,人数太少。激战中,装甲车内的坦克兵还是很容易受伤的。一旦有1个人受伤,94式装甲车等于失去战斗力。依靠剩下的1个人要完成驾驶、射击,根本是不可能的。

作为折衷考虑,日本推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在94式装甲车基础上,继续改进新的装甲车,一个则是研发完全不同的轻型坦克。

前者自然容易的多,产物是97式装甲车。

1939年,日本推出了97式装甲车。

相比94式装甲车,它换装了更安全更强力的柴油发动机,另外约有三分之一的装甲车,加装了1门37毫米火炮。37毫米火炮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穿透30毫米厚的装甲,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换装了37毫米火炮的97式装甲车,重量从3吨多增加到近5吨。

97式装甲车就装甲车来说,性能是相当不错的。

从1939年开始,日军一共生产了500多辆,其中39年和40年就生产了500辆。

一辆4吨多的装甲车和区区2名坦克兵,使用37毫米火炮是很困难的。因为装甲车太轻,严重影响37毫米火炮的炮击精度。同时,炮手要负责装弹、观察、操纵、炮击,卸弹,工作强度很大。

97式装甲车只能作为应急的东西,不能作为主力装备。

对于这一点,日本还是很清楚的。

显然,必须推出轻型坦克。

到了1935年,日本方面经长时间研究,终于推出了95式轻型坦克。

当时对于95式轻型坦克的要求是:

第一,不能像89式中型坦克一样,只有20多公里的时速。

第二,也不能像装甲车一样,只有机枪。

第三,需要增加坦克兵。

7.5吨的95式轻型坦克性能在1935年,仍然算是不错。

机动性上,最大时速达到40公里,和装甲车差不多了,很不错。

火力上,它装备1门94式37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能够反坦克,对付碉堡自然更厉害。

可以说,火力上95式轻型坦克比之前的装甲车,要强了几倍。

95式轻型坦克有3个坦克兵,多了一个人,就大大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战斗力。

95式轻型坦克唯一的劣势,在于防御。

作为7.5吨的坦克,它的装甲和3吨多的94式装甲车差不多,正面装甲才12毫米。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反坦克武器都可以击穿95式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

轻型坦克不同于装甲车。装甲车是可以躲在坦克后面,远距离协同作战的。但坦克就必须冲到第一线,甚至低近敌人阵地开炮,装甲薄了是非常危险的。

话虽如此,但当时的轻型坦克装甲也不过如此。

以诺门罕的对手苏军为例,T26坦克装甲和它基本一样。

95式轻型坦克虽然性能一般,却有很大的用途。日军认为,在中国和苏联远东复杂地形和落后交通道路上,这种轻型坦克远比中型坦克有用。

日本方面大量生产95式轻型坦克,到了1941年已经生产了1200辆。

95式轻型坦克逐步代替了原有坦克部队中的装甲车。

毕竟装甲车几乎不具备反坦克能力,但95式轻型坦克可以。

所以,只要日军出现的任何一个战场,必然有95式轻型坦克的身影。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机动性好,火力还算可以。在缅甸丛林,太平洋小岛和蒙古的草原上,95式轻型坦克穿梭不止。

在中国、诺门坎、东南亚,95式轻型坦克横冲直闯,一直嚣张到战争结束。

在第一次缅甸会战中,日军95式轻型坦克打败英军第7装甲旅。

就坦克战中,英军的美制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并不亚于95式轻型坦克。曾有一次伏击,英军几辆M3坦克击毁了4辆95式轻型坦克,自己无一损失。

但日军以战术和士气的优势,全歼了第7装甲旅。最终,英国人丢弃83辆坦克和69辆装甲车,仓皇逃到印度。

以上就是日本陆军坦克装甲车的装备情况。

中国方面反坦克武器是奇缺的。

抗战中,中国一共有4种反坦克炮,分别是德制37毫米,苏制37毫米、45毫米,美制37毫米。

其中德制37毫米炮购买了100多门,抗战初期1到2年就消耗大半。

况且,以国军400万规模,相当于4万人才有1门反坦克炮,这不是搞笑吗?

抗战爆发以后,我们急于弥补德制反坦克炮的损失,通过军售从苏联购买了两种型号的反坦克炮。一个是37毫米一个是45毫米。

其中37毫米反坦克炮,我们一共购买了300多门。

苏联的这种37毫米反坦克炮,就是仿造德国的,但性能上有天壤之别。苏联仿造的37毫米反坦克炮精度、射程、威力均和德国货有很大差别,是苏军自己不满意淘汰下来的旧货。

真正性能比较好的,是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的性能,大体相当于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苏德战争中苏联自用的火炮,但数量只有100门。

也许大家觉得,400多门反坦克炮不少了,其实非常少。

以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为例,其实很快它就被淘汰了,但德国仍然生产了2万门以上。

我们这区区几百门,够干什么的?

为什么不装备大量反坦克炮?很简单,没钱。

如果有钱,宁可多买些步枪机枪来。要知道,中正式8年才生产了60万支,而军队伤亡就有300多万,至少损失了180万支步枪。光是步枪,就有120万支的缺口。

在抗战后期,美军援助国军自己的M3 3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在欧洲对付德军坦克,基本是无效的,但对付日本坦克是足够了。

美国援助的数量不少,但局限于缅北和滇西的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全部用于反攻缅甸,不用于大陆地区作战。这些部队,每个步兵团装备1个反坦克炮连,4门。

简单说就是,1945年之前,大陆地区最需要反坦克炮的国军部队,仍然没有美制反坦克炮。

此次豫中会战,日军为什么要使用坦克第3师团?

这就是日军的高明之处。

日军使用坦克的理念,在抗战初期是很烂的。

他们基本把坦克作为自行火炮使用,用于进行火力支援和掩护步兵攻击。这样一来,坦克兵最厉害的机动性优势,就发挥不了。

坦克最厉害的其实就是机动性。

蒙古骑兵横扫欧亚靠什么?有人说靠骑射,有人说靠皮甲。

说起骑射,蒙古人确实很厉害。但骑射要骑在马上射箭,无论精度还是射程肯定不能和地面弓箭手相比,顶多打个平手,没有什么优势。

就皮甲来说,蒙古人几乎没有重甲,皮甲就是唯一的防御。这种皮甲相比中国的锁子甲和欧洲骑士的板甲,简直就是垃圾,只能防御弓箭,不能防御近距离肉搏。

什么都不行,那么蒙古骑兵靠什么取胜?

就是依靠机动性!

所谓机动性的优势,其实就是在把握战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就像两个人打拳。我先出拳,你就只能先防御我,然后再反击。如果我连续出拳,压着你打,你就很难有效反击,只能一路招架,最终被我打垮。

打仗其实也是一样,谁能把握住主动,先发制人压着对手按照自己套路打,谁就会获胜。

蒙古骑兵依靠机动性的优势,完全把握了战争主动权。

以蒙古骑兵西征的布达佩斯会战来说,匈牙利人战斗力并不亚于你,数量更有十多万。

最终匈牙利人几乎全军覆没,就是因为蒙古骑兵牢牢把握主动权。

你阵地战防御厉害,我就不和你正面硬碰,而是不断骚扰你,削弱你,切断你的后勤,持续消耗你的兵力。

蒙古人有机动性优势,匈牙利人难以对等还击,只能干挨打。到了匈牙利人受不了,孤注一掷主动出击,蒙古人就故意示弱,以退为进,引诱你追击,然后不断侧击你,削弱你。你支持不住撤退了,我就立即追击,拦阻你,继续虚弱你,直到你接近崩溃。

这样打下去,匈牙利人战不能战,退不能退,摆明了死路一条。

而蒙古人一天行军抵得上你三天,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根本立于不败之地。

最终,匈牙利人筋疲力尽,失去战斗力,蒙古骑兵就立即发动总攻,将10万大军全歼。

蒙古骑兵依靠马匹机动性的优势,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坦克部队也是一样,最依靠的就是机动性的优势。面对传统步兵,坦克部队是有绝对优势的。

以苏德战争初期为例,德军使用坦克部队的高机动性闪电战,摧枯拉朽的歼灭苏军几百万部队,一个基辅会战就干掉70多万。

基辅会战,德军装甲部队高速切断苏军退路,将其合围,导致他们崩溃,这和蒙古骑兵基本一样。

苏军虽然70多万垮台,其实被俘高达60多万,战斗伤亡只有10万,和德军差不多。

苏军之所以败,就败在机动性上的劣势。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