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有佛缘的皇帝之八:唐宣宗李忱

一、李忱其人

A、少年时代的韬光养晦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他本是宗室亲王,却因为母亲出身卑微,而屡遭到欺辱.其母郑氏原是镇海节度使李琦的小妾,李琦因叛乱被杀,郑氏被带入宫中做了一名普通宫女.后因颇有姿色,得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

李忱经历大和、会昌朝,他沉默寡言。聚会人多的时候,几乎不讲话。文宗、武宗到宅参加宴会,都想引诱他开口说话,尤其是武宗,性情豪爽,对他极不尊重和礼貌。

x1.jpg

B、称帝后被誉为‌‌‌‌“小太宗‌‌‌‌”。

到李忱监国之日,突然像变了个人,虽然因国丧而满脸哀容,但接待群僚,决断庶务,却有条不紊。李忱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二、宣宗的出家

A、出家原因

李忱少时,一次爬到哥哥唐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李忱,他曾暗中将皇叔光王捶沉宫厕,被宦者仇公武偷偷从厕中救出,放他逃生,又恐怕武帝追查,就自己剃发染衣,出家为僧,四处云游。这时李忱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

x2.jpg

B、出家后的诗作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首诗是李忱和香岩智闲禅师在百丈山观瀑时的合作。千载之下读来,仍觉豪气干云,令人击节赞叹。他慨叹自己的遭遇,如同蛟龙受困浅滩,但终有一天,必会回归大海,而有一番大作为。我们所说的豪情壮志,大致就是如此吧。

李忱还留下一首《百丈山》的诗。诗曰: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问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下联说儒者读万卷、品万物、识时局,身在书斋,心系天下从这诗中可以看出,李忱与佛结缘已深,诗中透出不食人间烟火,参透禅机,堪破生死的境界。特别是‌‌‌‌“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常在掌中看‌‌‌‌”,气度非凡,意境深远,真是人间绝唱,至今大家吟诵再三。

三、唐武宗的灭佛

A、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唐武宗知道李忱做了沙弥,但是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庙上,于是开始就灭佛。灭佛的用意,就是希望把他找着,可以斩草除根。可是李忱大概吉人天相吧,所以没有被找着。

B、唐武宗灭佛的情况

唐武宗李炎笃信道教。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李炎曾下诏毁除佛教,令毁全国寺院,被逼还俗的僧尼多达26万余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事件‌‌‌‌“会昌灭佛‌‌‌‌”。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会昌五年)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

x3.jpg

四、李忱对佛教的贡献

A、李忱令人惊诧

当了皇帝后的宣宗叫人惊诧,因为反差太大了。直到此时,仇公武才恍然大悟,这个‌‌‌‌“傻子‌‌‌‌”在他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韬略。可惜仇公武明白得太晚了,本指望弄死那精明的老皇帝,没想到到头来换了更精明的家伙。各个藩王闻讯,也都傻眼了,这是光王吗?是那个傻头傻脑一个月憋不出一句话的傻子光王吗?这怎么可能?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外戚藩王,都吓得魂不附体。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光王用智慧,最终获得了胜利。

B、光王对佛法的贡献

当时的佛教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只有在偏僻山林,依靠自给自足的寺院尚可生存,但也得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唐宣宗李忱当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改善佛教生存环境,使佛教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他对佛教的了解,因此不盲目崇佛,而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有理智地营造佛教生存空间,让佛教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第一条政令是在大中元年(847年)闰三月颁布,诏曰: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

x4.jpg

诏书上说,在会昌五年所毁坏的寺院,僧尼自己有能力营建或修补的话,就让他们自己去干吧,官方不得阻止和干预。虽然只有这么一句话,但使僧尼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不用再东躲西藏,同时暗示了寺院可以恢复,佛法活动也就可以正常开展。

僧尼在唐宣宗这一政策下,依靠民间的力量,大力恢复在会昌五年所破坏的寺院,开展各种佛法活动,慢慢地又恢复会昌五年前的局面。一些向佛在位的朝廷大官也光明正大地出面支持佛教,如当时任湖南观察使的裴休(791-864年),就对灵佑恢复湖南大沩山道场出了不少的力。但修建寺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资金财物,给人民和当时政府带来负担,因此,如何控制这种局面的发展,采取什么样的佛教政策,这也是对唐宣宗的考验。唐宣宗在这个问题上是明智的,他虽然亲佛向佛,但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深思会昌五年发生法难的原因,而采取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折中态度。有组织、有规划地修复寺院,不能随意而为,度僧度尼也要严格按照编制,不能任意超编。这就是当时的一些佛教规定和政策,在这些较为明智的策略下,便使佛教得到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作为的佛教领袖人物。如南岳怀让法脉有黄檗希运、临济义玄(787-866年),青原行思法脉有龙潭崇信(780—850年)、德山宣鉴(782-865年)、雪峰义存(822-908年)、沩仰宗法脉有沩山灵佑、香严智闲、仰山慧寂(814-890年)等。使得禅宗人才济济,创宗立派,阐扬佛法,为一花开五叶创造了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

五、唐宣宗李忱的佛教思想

A、平民思想

唐宣宗的平民思想和意识,来源于他在即位前的那段坎坷艰难的经历以及他的向佛生活,也受到了当时许多高僧大德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佛教也正在向民间,向社会发展,如百丈怀海制定的《禅门规式》,其中‌‌‌‌“普请‌‌‌‌”之法,强调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自食其力的平等思想,已经在禅林中大势传播和发扬。再如黄檗希运与当朝宰相裴休,他们就提倡‌‌‌‌“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诸如这类佛教理念使得唐宣宗李忱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平民思想,有意识地走向民间,亲近人民,甚至于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也体现出他这种平民思想。

x5.jpg

B、他的执政风格“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

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他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真是难得,特别是他那种办事风格,与群臣闲聊时的亲民意识值得欣赏:办事时,‌‌‌‌“威严不可仰视‌‌‌‌”:休息时,‌‌‌‌“因问闾阍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这正是大珠禅师所说的‌‌‌‌“饥时吃饭困来眠‌‌‌‌”的禅法,该工作时就认真工作,该休息时就彻底休息,这样工作效率才能高。而不像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偏偏要百般思索;该睡觉时不安心睡觉,还要百般计较。

据载,一个朝廷官员经过硖石,驿站用黑饼接待他,他就把驿吏打得出血。这事让当时陕虢观察使高少逸知道了,把这黑饼送给了宣宗。当这官员回京时,宣宗批评他说:‌‌‌‌“深山老林有这种饼招待,已经不容易了!想不到你竟如此无礼。‌‌‌‌”就把这位官员发配去看守陵墓。正因为他有平民思想,才能体察民情,站在民众一边思考问题。

六、李忱趣事

说黄檗希运禅师来到盐官说法,李忱正在齐安座下,并担任那次法会的记录。黄檗一日下堂,李忱碰到他便问:‌‌‌‌“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礼拜当何所求。‌‌‌‌”黄檗回答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李忱说:‌‌‌‌“用礼何为。‌‌‌‌”黄檗便用手打他。李忱说:‌‌‌‌“太粗生。‌‌‌‌”黄檗却说:‌‌‌‌“这里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檗又打他。黄檗希运的禅法就是‌‌‌‌“唯有一心,更无别法‌‌‌‌”、‌‌‌‌“无心、无求与见性成佛‌‌‌‌”。此处黄檗希运所说‌‌‌‌“常礼如是‌‌‌‌”即是‌‌‌‌“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但李忱因机缘未到,不可能理解,因此遭打。黄是不是想打醒他的帝王梦啊。

x6.jpg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