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战中的苏制SB2中型轰炸机(1/8)

沙俄帝国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

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力量,总体是比较薄弱的。抗战中期,中国空军主要依靠328架苏制SB系列轰炸机苦苦支持,驾驶他们的是中国空军飞行员和苏联援华空军飞行员。

苏俄轰炸机的第一款优秀之作——SB2轰炸机

就当年来说,SB系列轰炸机是一种相当实用,却并不算先进的轰炸机。

1922年内战结束之时,苏联空军实力基本为0。

长达4年多的血腥战争期间,红军只有一战时期遗留的少量破烂飞机,却仍然执行了12000次空中侦查和运输的任务。

由于飞机极度缺乏,外购又不可能,红军甚至利用沙俄帝国的工厂生产了650架老式飞机。自然,所有飞机都是粗劣仿造法国英国的产物,根本没有所谓的自制。

沙俄帝国早在1910年成立了空军,还在一战爆发前保有一定的数量。不过由于工业能力薄弱,航空科技差劲,这些飞机基本都是劣质的山寨货。以战斗机为例,沙俄少量战斗机都是从法国购买机身和零部件,在俄国组装而已。由于性能低劣,数量很少,一战中俄国空军对德国和奥匈帝国有一定的战果,却常要以寡敌众,损失不小。

所以沙俄帝国的微弱航空底子,对于苏联红军帮助不大。

正是由于三年内战中红军的实战经验,让红军高层对于空军的重要性非常了解。

内战还没有结束的1917年,列宁就提出了建立红军空军计划。次年,在百废待兴,老百姓连面包都吃不上,被迫以土豆充饥的年代,苏联建立了著名的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所,这是后来苏联航空科技的源头。

著名的图波列夫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波利卡波夫设计局等等,都是从这个研究所陆续划分出来的。

经过10年的技术积累和工业基础化建设,苏联航空领域有明显的增长。

从1928年到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已经接近国际航空界的二流水平。

1930年,重达20吨的重型轰炸机TB3,由图波列夫团队设计出来。虽然这种轰炸机相当落后,而且设计时间长达5年之久,但毕竟解决了悬臂单翼和可收放式起落架问题,而发动机也是苏联自己生产的(准确说是仿造的)。

虽然TB3重型轰炸机大体还算成功,但苏联空军高层明白,他们目前急需的是可以执行战术轰炸任务的中型轰炸机。

当时苏联正在争论大纵深战略,反对者认为传统炮兵难以跟上机械化部队前进,认为这个战略不可行。而支持者米·尼·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认为大纵深的实现,务必解决中型轰炸机的空中支援问题,必须让他们作为空中炮兵来使用,不然战略就难以有效实施。

1929年苏军提出务必装备3500架飞机,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中型轰炸机。

在多方面的强烈要求和促进下,苏联中型轰炸机的研发工作是紧张和高效的。

早在1929年,图波列夫设计局就成功研发了实验型号的ANT-7双发中型轰炸机。但这种飞机极为落后,而且体型巨大笨重,当即被苏联红军高层否决了。

随后图波列夫设计局又完成了几个设计,却都不怎么成功,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低劣。这让苏联红军高层颇为震怒,认为该设计团队消极怠工。要知道,这个罪名在当时足可以枪决。

1933年,苏联红军再次提出中型轰炸机的新要求。飞机要求载弹量不能小于1000公斤,航程不能小于800公里,速度不能小于300公里/小时,成员要控制在3到4人,有一定装甲防御和自卫火力。

显然,这个要求很高,对于图波列夫设计局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了。

要知道图波列夫设计局之前最成功的作品,也就是ANT-4的平飞速度仅有230公里/小时,载弹量500公斤,和这个标准相差太大。

图波列夫设计局上下焦头烂额,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况且苏联当时已经在开始大量处理所谓内奸和阶级敌人,几个月后就开始了大清洗。同僚波利卡波夫团队已经被定为反革命分子,被处决了一批,其余全部关入监狱。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原本就属于阶级敌人一类(图波列夫的父亲是沙俄政府官员),如果还不能做出点成绩保命,恐怕等待他们的就是黑暗地下室中的子弹了。

好在,此时有所转机。

转机是多方面的,也是苏联航空工业高速发展的成果。

首先,苏联的航空材料领域有着很大发展。1932年成立的苏联航空材料研究院,成功研发出多种先进的铝制航空材料,解决了以前务必采用木质甚至钢制作飞机的可怕问题。

其次,苏联发动机领域发展也还不错,通过购买和仿造,苏联已经开始自产一部分还算不错的发动机,解决了苏联传统的发动机短板。1932年,苏联装备了一批相当先进的水上飞机,所有发动机都是自产的。

再次,苏联航空加工业和配套产业也有长足发展。对于飞机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有显著提高。以往苏制飞机都非常粗糙,内部设施更是简陋。但现在苏联已经有着很高的加工技术,尤其焊接基本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可以加工出外壳光滑,内部设施精密的先进飞机。

配套的如航空炸弹已经完全可以国产,从50公斤到2000公斤都没有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在很多领域有着巨大突破。通过出巨款购买最先进的美制马丁139WR轰炸机的核心技术资料,该研究院解决了飞机机体的设计问题。新式的原型机会有完美的流线型气动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航速和机动性。

1934年1月,图波列夫设计局正式宣布开始轰炸机设计工作。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设计局承担这个任务。

10月,两种原型机完成设计。

苏联军方经过严格测试,发现图波列夫的设计要先进的多,就选择它作为苏联新一代中型轰炸机,这就是SB2中型轰炸机。

经过评测,新式飞机除了载弹量以外,完全符合苏联红军的需要。之所以载弹量较低,是因为将速度提高到420公里/小时,不是计划上要求的300公里/小时。为什么这么改变?是因为图波列夫设计局认为中型轰炸机不是重型轰炸机,自卫能力还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将自己的速度提高到超越,至少是持平敌人战斗机,中型轰炸机就很难有效作战。为了提高速度,被迫降低载弹量,这是没有办法的结果。

对此,苏联红军高层到也表示认可了。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觉得很奇怪。为什么1年多前还宣称不可能完成这些指标,现在就轻松实现了呢?

这是因为,除了以上说到的技术进步以外(尤其是购买仿造了法国的苏萨新式发动机),更重要的是苏联人得到了美制马丁139WR轰炸机的核心技术。

马丁139WR轰炸机,也就是中国人用纸弹轰炸日本时,所使用的飞机。

在1932年,马丁139WR轰炸机是一款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新式轰炸机,堪称世界第一。

马丁139WR轰炸机在飞机的气动外形上有新的突破:如选用迎面气流阻力小的细扁机身,可以大大提高速度;机头采用一种供射击员兼领航员使用的透明圆形转动舱盖,其后上部为透明封闭式正驾驶员舱;采用平滑的全金属蒙皮、可收放的后三点起落架。

其中最特别就是马丁139WR轰炸机的速度很快,高达380公里/小时,超过当时所有的战斗机。

马丁轰炸机为所谓轰炸机致胜论提供了依据(轰炸机制胜论认为轰炸机可以不需要战斗机掩护,独立作战)。

这种快速的轰炸机只要配备基本的防御装甲厚和自卫武器,几乎可以不用战斗机护航而独立作战。因为敌人的战斗机,根本就追不上它,自然也就无法拦截。

苏联方面的嗅觉是很灵敏的,他们立即意识到马丁139WR轰炸机的先进,尽全力设法获得马丁轰炸机的技术资料。当时是美国的大萧条,各行各业都在可怕的经济危机中缠斗,任何公司都可能破产。在这种情况下,马丁公司将飞机的核心技术高价卖给苏联方面,美国政府也听之任之,装聋作哑。毕竟当时美苏关系比较缓和,相反德国纳粹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马丁139WR轰炸机的核心技术对苏联人有着极大帮助,甚至在1936年9月,苏联人还曾购入一架马丁139WR飞机作进一步参考。

SB2中型轰炸机,几乎可以看做马丁139WR的苏联山寨版本,但也做了一些技术上的改进,以符合苏联红军的要求。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