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我的洋人朋友这样带孩子

多年前第一次出国去北欧,记得是12月份。下午两点来钟抵达,出了机场,天已经一片漆黑。北欧的冬天就是这样,冬天长夏天短,下午2-3点天就开始黑了。乘计程车,一路冰天雪地,来到学校,住进了学生宿舍。到学校看到的第一件有趣的事是发现公共阳台上有婴儿车,而且车里有婴儿在睡觉,后来在其它地方也见到类似的情况,当时非常好奇。过了些日子,与邻居慢慢熟悉了,便迫不及待地问:室外温度这么低(通常在零下5度左右)为什么要让小孩子在外面睡觉?邻居妈妈回答,Baby穿着连体鸭绒服,不会冷的。孩子要从小适应寒冷的气候,以后身体会更健康,而且气温底,有利于睡眠,只要注意观察就行了。

后来,交了了一些当地朋友,其中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正在读MD和PhD,经常在隔壁实验室做实验。生产后不久,推着宝宝来学校看望大家。聊天时,她说,生完孩子从医院回家后,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地哭,作为医学生的她,为自己的孩子作了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她就常坐在婴儿床边,抚摸孩子的小手,小脚,孩子会慢慢入睡。可是醒来后还会哭。可能是饿啦,喂过奶,量了体温,用听诊器听听,一切正常,放回婴儿床。我问如果孩子哭你抱不抱孩子。她说,当然抱,但要在孩子不哭的时候抱。孩子哭的时候一般是有事,比如说饿啦或身体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那就是不适应环境。她指指车里的宝宝说,她就是这样,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才适应。她补充说,婴儿床是唯一最安全的地方,刚出生的孩子都要适应新的环境。抱的越多,需要适应的时间越长,哭的时间也就越长。这一个多星期她除了喂奶时抱着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孩子自己躺在小床里,醒啦,我就陪着玩,跟他说话。我问孩子经常哭,你烦不烦?她笑着说:‌‌“这是新生儿的天性,宝宝也在努力,我能感觉到,每天的哭声都不一样,天天都在进步,一两个星期就适应了新的环境,我很满意‌‌”。看着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乖乖地在那啃着小手,觉得北欧的妈妈很了不起。

我在上一篇博文提到的洋人妈妈的一些细节也值得我们思考。宝宝几天大小,我们去看她。她不是直接抱着孩子,而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垫子上,然后抱着垫子。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们身上热,孩子也热,长时间抱,孩子不舒服,影响孩子睡眠,所以她的孩子大多时候待在自己的小床里。我们聊天的时候,妈妈坐在沙发上把垫子放在腿上,让宝宝躺在垫子上,我们聊大人的天,孩子睡自己的觉,互不干扰。

我发现,不管是北欧的白人还是北美的洋人,她们作母亲的天性好像是相通的。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锻炼和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喜欢hiking的人会发现,有许多新科妈妈爸爸带着很小的婴儿爬山。通常孩子兜在父亲或母亲的胸前,像袋鼠一样,颠来颠去,一会睡,一会醒。小孩子从一开始就有机会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包括吵杂的餐馆,热闹的市场和谧静的深山老林。孩子们与大人等同,一起进出各种场合,坦然面对周遭的世界。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很多洋人家庭喜欢养宠物。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养狗的目的,除了喜欢以外,还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耐心和责任心,为接下来的养儿作准备。另外他们认为,孩子出生后,有一个动物做伙伴,是件有意义的事。

前些年我最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是AFV (American Funniest Video),特别是婴孩与宠物之间的故事。婴儿和狗狗同床睡觉,宝宝跟着狗狗一起玩,一起爬。感觉他们与宠物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一次,朋友带着他们一岁多的儿子来家里玩。当时我们养了一条挺大的黄狗,喜欢和孩子玩耍。地上有一个水盆,狗狗去喝水,小孩子也趴下学狗狗喝水。孩子的家长也不制止,说在家里也这样。

难怪他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中国人的孩子不同,看来把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初生牛犊不怕虎‌‌”用在洋人孩子身上更合适。

再回到北欧,聊一聊我的导师Mikki。他有五个孩子,四男一女,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小孩子好动。为了让他们有施展拳脚的环境,他把院子里的几棵树修理成主干上长出多个一尺来长的侧枝。有一天我们在他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追逐的,爬树的,玩的不亦乐乎。只有3-4岁的双胞胎老三,老四被老大追的无路可逃,开始往树上爬,显得很危险。我吓的急忙喊,‌‌“Mikki,孩子们往树上爬了‌‌”。他不慌不忙的看着我说,没事,他们天天如此。我问他,你不担心他们有一天从树上摔下来吗?他笑着说,不会。小孩子的本能是保护自己。他们能上去,就能下来。你如果去扶他或直接把他们从树上抱下来,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保护的意识,反而容易出危险。正说着,孩子们从树上下来了,两个小不点争前恐后的向爸爸告状,说哥哥欺负他们。我看的直笑。

Mikki说的非常对,让我想起另一个场景。有一次在朋友家,那时她的宝宝走路还不太稳,但爬的很快。妈妈把宝宝放在客厅的地毯上靠近楼梯,我们一边聊天一边看孩子玩。小宝宝爬前爬后碰到楼梯的台阶,开始往上爬。妈妈只是看着没有干涉。孩子爬了几个台阶,回头发现妈妈在下面,估计是害怕了,又不知该怎么调头,只好背朝后,慢慢地退下来。看了孩子确实是在本能的保护自己。

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可怜,这种本能从出生开始就被限制住了。孩子学走路时,摔跤很正常,但父母,特别是家里的老人们不忍心让孩子摔倒。结果是,孩子每摔一跤,就要大哭一场。

在西方,小孩子与狗狗玩耍的场景随处可见,可爱死了。而大多数中国的孩子怕生人,怕动物。

中国的孩子出生时都放在婴儿房,喂奶时跟妈妈在一起,奶过后又被送回。这些孩子在婴儿房通常都很乖。可回到家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不停地抱着,几乎不考虑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抱就哭的毛病。记得一个中国朋友带孩子带出了神经衰弱,不是妈妈神经衰弱,是孩子得了神经衰弱。我的这个朋友有了一个女儿,又生了儿子。生了儿子后简直成了天大的事儿,百般呵护,甚至连夜里睡觉都抱着睡,从不离手。孩子睡不踏实,总是闹。据她说有时看到孩子睡着时的表情有点怪,便觉得孩子在作噩梦,一定要弄醒孩子。可以想象,被推醒的孩子大闹一通,她又耐着性子重新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全家人都要轻手轻脚,连小女儿都变得很懂事从不出声,生怕打扰了弟弟。结果,儿子还不到两岁,就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有人认为,白人的遗传基因与华人不同,所以会出现上面描述的这些不同现象。我觉得固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人类的天性应该是类似的,而且更重要。我们华人是不是需要从这些真实的故事里,得到一些启发和反思?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