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革命已远去,硝烟仍弥漫

1945年夏天,延安,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

在延安学习的‌‌“进步青年‌‌”被号召奔赴东北、华北开展工作。

24岁的沈霞是进步青年中的一员,面对为革命事业更好地做贡献的大好时机,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为自己不能像其他年轻同志那样斗志昂扬地去工作而难过,她为接下来做一个带孩子的妇女而沮丧,她觉得自己进步的机会就此错过。于是,她坚决去做流产手术。

1945年8月20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5天,沈霞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死在了延安的医院。

1937年,16岁的沈霞在上海

沈霞是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的女儿。茅盾,在1921年7月就成为了//党//员。

1940年5月26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搭乘朱/德总司令的车队,沈霞随父母从西安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的高层,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都是茅盾的朋友。毛//泽//东接待了茅盾,并与他畅谈了《红楼梦》。

1940年10月,远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邀请茅盾到重庆工作。茅盾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延安。毛/泽/东为茅盾送时行说,‌‌“把两个包袱留在这里,你可以轻装上阵了。‌‌”

从此,沈霞在延安继续她的学业。她经历了延安的坦白运动,抢救运动,入党,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在男女比例18:1的延安,她看到身边一个个年轻女性嫁给干部。

她也恋爱了,对象是一个比她大6岁的青年。她热爱这个青年,但这个青年的思想却不健康,甚至想过退dang,曾被在‌‌“抢救运动‌‌”中被抢救,就是接受了考察,思想改造后得以通过。

这个青年叫萧逸,江苏南通人,1937年赴延安鲁艺学习,曾任周扬的秘书。萧逸占据了沈霞延安生活的相当一部分。在‌‌“抢救运动‌‌”压抑的氛围之下,沈霞想念被‌‌“隔离‌‌”的萧逸,又对他思想的落后而烦恼。相对而言,沈霞是一个标准的进步青年。

19447月,23岁的沈霞与萧逸在延安

1942年12月11日夜,获知自己入dang的消息后,沈霞在日记中说,‌‌“让我用对‌‌‘坦白运动’的热烈响应来表示对dang的忠诚、对政//治生活的珍惜。‌‌”可是,她热爱的萧逸,却是一个有过退dang想法的青年。

所谓坦白运动,大概是整风运动中抢救失足者运动的一部分。当时号召‌‌“坦白‌‌”,一些干部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或历史问题,怀疑成政治问题甚至反革命问题,一些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打成‌‌“特务‌‌”、‌‌“叛徒‌‌”、‌‌“反革命‌‌”。

革命圣地的一些人和一些现象让沈霞困惑。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虚伪、自私,竟然还是党员?

在萧逸被隔离的过程中,有人给沈霞介绍对象。沈霞坚决拒绝嫁给领导干部,那个时候,只有干部是可以结婚的。一批姑娘,选择了这条道路。沈霞愿意继续等萧逸。

还好,萧逸过关了。

但是这段恋情,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不可能像今天的年轻人那样自由。虽然相距不远,他们很久才能见一面,即便在最宽松的时候,也只能在星期日相会。

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变动,沈霞有一个独立的窑洞。她为自己跟男朋友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而高兴。可以想象,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两个年轻人,独处在一起,是多么的炽烈。

但是,沈霞保佑‌‌“敌意‌‌”,她一心追求进步,她对革命工作有激情,她不愿意早早地成为一个‌‌“妇女‌‌”。她看到许多姑娘嫁给领导干部后,‌‌“除了丈夫,什么都没有了‌‌”。她说,她要‌‌“避免那引不起我多大兴趣而可能使双方都精神疲乏的性生活‌‌”,‌‌“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经历在学习上、工作上‌‌”。

似乎,革命与进步,与禁欲有着某种关联。

但年轻的沈霞,终究不是一个革命动物,她毕竟是一个青春妙龄的姑娘。她还是在窑洞里与爱人发生了关系,为可能会怀孕而紧张和懊恼。

在革命的熔炉里,精神上的追求进步与上进,与肉体上的需要似乎存在冲突,即便是结婚以后,她也对怀孕充满恐惧。以今天来看,这种冲突,似乎用一个安全套就能解决,可是,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大约不可能会有安全套。

这种冲突,终究在沈霞的生命中导致了不幸。

在结婚大约半年之后的1945年7月24日,她在日记中说,半夜醒来,‌‌“钻入我脑子的第一思想就是例假怎么还不来……这不简单意味着我要生孩子,而且意味着我的前途完了!‌‌”

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她表达了对丈夫的恨:‌‌“我实在看不出一点他爱我的味道,他只是口上喊着爱,而实际上把我当作泄欲工具罢了,我讨厌他肉欲的爱抚,讨厌到一碰见就恶心的程度……不爱护我的前途,不设想我因此将受的痛苦、损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可鄙。‌‌”

当我在她的日记中,看到她为了自己的进步,否定婚姻、爱情、丈夫都的情绪,是有些震惊的,甚至无法理解。从她的处境考虑,似乎,为了革命而禁欲具有了合理性,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没有子女,将能全身心地投身到火热的革命中去。

追求进步的沈霞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为了能够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或者说为了跟上革命的步伐,决定去做流产手术。在1945年8月20日,在日本无条件投降5天后,她不幸死在了医院。

沈霞延安日记

她的遗物里,有几本日记,断断续续纪录了她在延安的见闻和感想。

她的丈夫萧逸,将这些日记带在了身边。

1949年5月,解放军兵临太原城下,萧逸向敌人喊话,劝说敌人投降。突然,一梭子子弹射向萧逸,他牺牲在了阵地上。

战友在整理萧逸的遗物时,发现了沈霞的日记。

如果沈霞活到2016年的今天,她应该已经95岁了。她的生命永远地停在了24岁,她没有看到全国解放,没有看到后来的一系列运动——比延安的各种运动规模更大的运动。

每一个老人都曾年轻过,每一个年轻人终将老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又都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挟裹。

所谓挟裹,就是某种价值观对很多人大脑的占领。你接受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接受相应的指挥,就会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按照指令去行动。每一个孩子,像一台没有操作系统的新电脑,一路长大,一路成长,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被安装什么样的操作系统。

当我翻看70年前,沈霞留下的日记,不禁感慨,即便生在那样一个耀眼的家庭拥有那样进步的成长环境,成长仍然是一场冒险之旅。

革命年代远去,硝烟依然弥漫。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继续追求,继续冒险,继续成长,继续面对各种‌‌“占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