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战中的伊15伊16战斗机(3/9)

伊16战斗机诞生以后,为了向西方炫耀,苏联挑选了5个最优秀的飞行员组成特技飞行队(红队),参加了包括五一大阅兵之内的众多大型活动。

只是伊16的操纵很有问题,即便最厉害的飞行员,也不代表就不会出事。

1935年5月,红队特技飞行员休珀卢恩驾驶的一架伊16战斗机飞行时候突然失控,飞机在机场附近坠毁。虽然苏联机场消防队立即扑灭了大伙,救出了飞行员,但休珀卢恩身负重伤,留下终生残疾。

8月,另一个特技飞行员叶乌舍耶夫也出了事。他没这么好运,机毁人亡。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1937年,苏联援华空军第一大队长库尔秋诺夫,率领第一批伊16战斗机从新疆飞往南京时,于甘肃附近因为飞机失控而坠毁牺牲。大队长职务,由副队长普诺科菲耶夫继任。

最优秀的飞行员尚且如此,普通的飞行员又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主要是机身整体设计问题,在单翼设计上保留了一些双翼机的特点,导致飞机重心偏移。同时设计师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人为将飞机重心后移。这一切都导致伊16战斗机的重心不稳、操纵困难。

老萨附注:飞机的重心分为设计重心和实际重心两种情况,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变化的。设计重心位于升力的矢量中心线、推力矢量中心线和交叉点附近以及机体中线上。这是基本的设计原则,不然飞机就容易失控。实际重心在飞机的起飞前和设计重心吻合,对于除了运输机之外的军用飞机而言,油料的消耗,机枪机炮火箭弹等武器的发射等情况均会造成重心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幅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实际重心尽量和设计重心吻合,避免发生飞行失稳,导致飞机操纵困难。

其实,这就是苏联航空技术落后的最好表现。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飞机不容易操纵,一定需要有经验的飞行员才可以应付。

苏联最有经验的试飞员驾驶过伊16战斗机以后,一致认为:这种飞机只适合老鸟,不适合新手。

新手飞行员往往无法自由操作伊16战斗机,甚至在一些机动动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

而日军的96式97式,以及后来的零式一式战斗机,都有比较好的操作性,飞机设计的很好。

日式飞机在做各种机动时候都非常稳定,飞机震颤很小,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以零式战斗机为例,它只有高速俯冲向左旋转时才有可能出现操作呆滞的情况。

简单来说,如果都是新手驾驶苏制飞机和日制飞机,苏联飞行员必败无疑。

除此以外,苏制飞机还有共同的弱点,就是制造比较粗糙,仪表设备简陋,辅助设备落后。

以老式伊15战斗机为例,它连最基本的无线电台都没有安装,导航设备只有罗盘。战斗中多次出现伊15战斗机和地面无法联络,导致意外损失的情况。明明日军已经在轰炸机场了,伊15战斗机仍然不知道战况,还是在机场降落,结果被一同炸毁。

或者明明附近战友已经遭遇敌机群,近在咫尺的苏制飞机就是不知道,接二连三被敌机偷袭击落。

至于稍微先进一些的伊16战斗机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般一队飞机只有一架有无线电台,其余飞机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出信息。

其实,安装无线电台不需要多少钱,不装备主要还是技术原因和战术上的不重视。

好在还有两大优点

虽然有着种种的缺点,尤其是操作困难,但伊16战斗机仍然有着2个非常重要的优点,就是它的速度很快,垂直机动性很好。

卖给中国的伊16战斗机的最高速度,达到440公里/小时,比伊15和霍克3高出60到100公里,不亚于日本的主力战斗机。

爬升和俯冲速度上,伊16战斗机大大强于伊15和霍克3,和日本的96式和97式战斗机基本一致,不再是逊色一筹了。它爬升到5000米高空,只需要5分钟。

自然,由于设计的缺陷,以及比日本战斗机稍重,伊16战斗机的水平盘旋能力有相当的下降,明显弱于伊15战斗机和轻便的日本飞机。

如果低速盘旋对抗,伊16战斗机就不是日本战斗机的对手。

二战英国最著名的飞行员艾瑞克·布朗曾经驾驶最多的飞机种类(487种),也曾经驾驶过伊16战斗机。他回忆:一旦当我坐进驾驶舱我立刻明白为什么需要打开驾驶舱盖飞行——因为前向视野糟得可怕。由于桶状机身的缘故,驾驶舱显得狭窄且不舒适。飞机的仪表布置混乱而且缺少油量表和无线电,飞行员座位后方装有轻型装甲。在225 mph(每小时英里数)的巡航速度下,飞机的三轴稳定性中纵向稳定性尚可,横向和方向稳定性一般。所有的操控都非常敏感,轻如羽毛般的副翼给了飞机极高的滚转率。I-16相当敏捷且拥有优异的大角度爬升能力。10000英尺下的最大速度为283 mph,但飞机在俯冲状态下的加速性能则出奇的差。由于机头出现上扬倾向和刚性安装的发动机导致飞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都不断的摇晃,这使得这架飞机缺乏作为一个射击平台的稳定性。I-16的降落并不容易,因为一旦起落架伸出后,没人知道飞机会变得僵硬还是摇摆。当长长的分体式副翼以15度角放下后,飞机的机鼻立刻抬升起来。如引擎功率过低使降落速度低于110 mph的最低限制时飞机的机翼会出现明显的下垂倾向。要想实现三点着地是困难的,飞机的起落架上安装的刚性减振器会使飞机在降落时发生危险的弹跳。I-16的刹车是我所遇到过的最糟糕的飞机刹车,几乎是无用的。

就综合性能上来说,伊16战斗机比伊15战斗机要高出一大截,只要不轻易做水平面盘旋,它的速度、垂直机动性、火力、防御能力大体和日军96式和97式飞机差不多,顶多是略差一些。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飞行员终于有了性能不明显弱于敌人的战斗机。

不过,中国只有200多架伊16战斗机,相比日军2000多架飞机,其中800架以上战斗机,数量太少了。

伊15战斗机虽然有种种不好,但它易于训练和操作。中国飞行员因为空战伤亡很大,新手飞行员经验和能力不足,但也可以使用伊15战斗机作战。

伊16战斗机就不同,它要求飞行员必须有一定经验,绝对不是一架新手就可以得心应手操作的飞机。

这下,又戳中了中国空军的要害。我们抗战爆发2个月内,就损失了81名飞行员,而之前一共只有200名飞行员可以作战。余者必须新人来补充,这些新人是很难有效驾驶伊16战斗机的。

严格意义上说,伊16战斗机是苏军从双翼战斗机到单翼战斗机的一个过渡产品,也是老式飞机。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结论。

伊15战斗机是明显弱于日军抗战初期的96式97式战斗机,只有在水平面低速盘旋还能打一打,其他各种作战都占较大劣势。

伊16战斗机大体和日军96式97式战斗机相当,顶多略逊一筹。只要不和敌机在水平面盘旋,而利用垂直机动性不亚于敌人的特点,伊16战斗机还是可以在空战中获胜的。

而日军的96式97式战斗机则是相当不错的战斗机,除了防御稍弱以外,其他各方面比较均衡,无论水平面盘旋能力,垂直作战能力都不错。

其实,这就是日本航空技术高超的一个体现,也客观体现了日本和苏联在这方面的差距。

伊15伊16在中国的早期战斗

这两种飞机,最早在1937年10月运入中国,由高志航第4大队去西北接受这批飞机。

早在1937年9月,因为国军战斗机消耗极大,剩余实力不到三分之一,蒋介石非常着急。

9月,蒋介石多次询问在莫斯科负责谈判军火购买的代表团团长杨杰和,要求尽快购买飞机。

9月11日,蒋介石电报杨杰:等待飞机很急,究竟何日能够飞来中国?共有多少架?希望立即回复。

15日,蒋介石又追问购买的战斗机,什么时候能够赶到兰州。

16日,蒋介石再次电报杨杰:现在等待战斗机最急,希望苏联方面提前派战斗机五六十架救急,希望最迟在月底能够到达兰州。

在蒋介石的一再要求下,苏联人表示第一批就可以提供226架飞机,其中伊15战斗机62架,伊16战斗机94架。第一批几十架战斗机,从9月底开始运到中国境内。

飞机经过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玛德基地,飞到新疆乌鲁木齐,然后经过哈密,安西,最后到达兰州,全程长达3000公里。

高志航他们则在兰州接受飞机,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基本训练,然后驾机返回前线。

由于伊16战斗机难以操作,负责交付飞机的苏军少将就说:这种飞机不好操作,你们计划训练一个多月太短,需要长时间训练方能作战。

高志航却说:我国急需与日军作战,3日内就要训练好,以回南方应战。

苏联少将当时就摇头说:这是不可能的,就算耶稣基督也办不到。

高志航性格刚硬,他不顾危险,毅然驾伊16战斗机飞上天空。飞机在空中倒飞3分钟,又做了各种特技动作后回到机场。看得目瞪口呆的苏军少将握住他的双手,再三称他是天神,是现代英雄。

自然,高志航此时已经有10多年驾驶战斗机的经验,才能如此潇洒的操纵飞机,普通飞行员显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高志航,对伊16战斗机的性能还是比较满意的。高志航驾驶以后,对战友刘荫桓说:苏联这种飞机比美国飞机(霍克3战斗机)速度快三分之一,与日军作战,日必败,我必胜,不久就要回老家了(东北),让他们放心,为国家好好干吧。

没想到,高志航率领9架伊16战斗机飞到河南周家口机场时,突然遭遇日军偷袭。由于中国没有雷达,防空体系落后,导致敌机飞到机场上空才有预警。

陈纳德说:如果遇到这种场面的是美军飞行员,他们肯定在防空洞躲避,不会去冒险。

但高志航不同,他不忍国家耗费巨资买的新飞机被炸毁,奋力冲上跑道,试图登上一架伊16战斗机升空。

没想到,还没有来得及进入飞机,一枚炸弹就将这架飞机炸毁,高志航也一同殉国,年仅30岁。

这是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中第一个殉国的,高志航牺牲时已经击落了5架敌机,按照国际惯例,属于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的优秀,并不仅仅在于他击落飞机的数量,而在于他作为战斗机第4大队大队长期间,训练严格,以身作则,恩威并施,培养了一批极为优秀的飞行员。

仅仅出身于第4大队的中国王牌飞行员,就有乐以琴,李桂丹,柳哲生,毛瀛初,高又新,董明德等等。

由此可见高志航这个大队长,是多么的成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