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当大宋遇上大辽,哪家更强?

宋辽有宿怨,有领土纷争,宋朝要收复五代时被后晋割出去的燕云故土,辽国则要夺回被后周拿掉的关南之地。因而在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宋辽双方时有战争,不是宋朝北伐,就是辽国南侵。

那么,当宋朝与辽国在战场上相遇,到底哪一家更强大?

许多人囿于宋朝“积贫积弱”的刻板成见,可能马上会说,当然是辽国的铁骑可以将宋朝碾成渣。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宋辽的军事力量对比,其实可以根据双方几场大战的胜负情况进行评估。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宋师再伐北汉,辽军又一次驰援,与宋师激战于白马岭,败北而归。同年六月,宋太宗乘灭北汉之势,转锋北上,进攻幽州,欲夺回燕云故土,与辽师大战于高粱河,宋败。

九月,辽国耶律休哥率兵南下,进袭镇州,反击宋朝,但大败而回。次年(980),辽军又进兵雁门关,为宋朝大将杨业所败。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再次发兵北征,命曹彬、潘美、田重进率三路大军进攻幽州,均失败。

同年十二月,辽国萧太后大举兴兵南下,反攻宋朝,逼进黄河北岸。越二年(988),辽军扰边,并攻破涿州、满城。次年(989)耶律休哥又举兵南侵,但在徐州为宋军所败。至道元年(995),辽军又先后攻击宋境之府州、雄州,均失败而回,自此辽人休兵三年(参见中信出版社出版、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

三年后,即从北宋咸平二年(999)起,辽国又连年兴兵南侵。此时宋太宗已去世,继位的是宋真宗。发生在咸平二年的南侵,辽军连克数城,后闻宋帝亲征,引军北还;咸平四年(1001),辽兵又大举而下,在高阳关被宋师挫败;咸平六年(1003),辽军在望都大败宋师,俘虏了宋将王继忠;景德元年(1004),辽主萧太后与辽圣宗兴兵二十万,再度大举南侵,围攻瀛州,直犯贝魏,逼近澶州,宋朝“中外震骇”。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澶州士气大受鼓励。这个时候,辽国的军事行动也一再受挫,先是对瀛州城久攻不下,反倒被守城的宋军以礌石、巨木、弩箭击毙“三万人”,“伤者倍之”;随后辽军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城外督战之时,又被宋人用床子弩射杀。萧太后闻讯,“哭之恸,辍朝五日”,深知战局再拖下去,辽军也讨不到好处,不得不向宋方提出议和,《辽史》说:“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宋真宗无疑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并不希望战火一直烧下去,也有意于议和。双方遂举行停火谈判,最终达成一项和平协议,这就是“澶渊之盟”。

从宋太宗第一次对辽北伐算起,到澶渊之盟订立,大约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宋辽之间比较大的战争少说也发生过十数次,双方各有胜败。大体来说,宋朝的北伐固然都无功而返,辽国的南侵也基本上都遭到挫折。

因此,从战场的胜负来看,宋王朝与辽帝国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谁都有机会小胜对方,但谁也无法一举吞掉对手。宋方想收复燕云故土,基本上无望;辽方要夺回关南之地,也近乎不切实际。也许辽国骑兵在野战时的表现更加强悍一些;但宋朝在文化、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方面也明显占有优势。

因为势均力敌,才有平等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的签订。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