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儿子在美国踢足球

我亲历比分悬殊的比赛,是儿子在一家室内足球俱乐部踢球的时候。那时儿子刚满八岁,因为惧怕美国南方烈日的暴晒,我们只让他参加连续两个夏天的室内足球训练。换句话说,就是把他作为一朵温室里的鲜花来栽培。

为庆祝当年的独立日,更为了尽快提高花朵们的竞技水平,教练特地邀请当地一家专业水平的同龄球队来比赛。不用说,在专业水平的打压下,儿子的球队立马被砍瓜切菜,半场不到就被灌了五个球。不料下半场易边时,裁判示意儿子的球队可以增加一名球员,于是场上还一度形成了8对7的优势局面(比赛本身是少年足球的七人制)。

可惜技不如人的温室花朵们,纵有‌‌‌‌“黑哨‌‌‌‌”也帮不了忙,很快输球就达到了两位数。于是裁判再次公然偏袒,允许儿子球队的场上队员增加到九人,总算帮弱队保住了面子,没有再继续丢球。

我问场边一名家长,崇尚公平竞争的自由社会,为何有如此慷慨的游戏规则?他说因为儿子所在的球队只属于健身性质,在与以竞技为目的的专业队比赛中,肯定要吃大亏。这是不得已的保留面子的人道措施,以免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受到挫折。

比赛后我找教练细聊,才第一次理解到美国少儿足球的基本分类。所谓健身性球队(Recreational Team),主要着眼于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同时以锻炼身体为首要目标;而专业性质的竞技性球队(Competitive Team),则旨在提高球员的技战术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比赛胜利。

两者之间有许多区别,比如注册费用的高低、有无试训的要求、有无教练必须取得执照的要求、有无伤病保险的要求等等。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健身性球队的教练必须坚持平均分配球员上场时间的原则;而在竞技性球队中,每位小球员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来赢得上场比赛的时间。

进入专业球队

大约琢磨到我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基于儿子相对突出的表现,教练主动向我表示,他可以推荐儿子去专业球队试训。两个月以后,儿子顺利通过专业队试训,成为本地足球俱乐部U10(少年组十岁以下)球队中的左边卫。

当年U10少年男队有三位教练,名曰专业水平,实际也是全职工作之外、利用各自的业余时间取得足球执教证书的孩子他爹。一名美术设计师,一名房屋中介,一名零售经理,三个中年男人一起负责二十多名小孩的足球萌芽和起飞。每年秋、春两个赛季期间,周二和周四下午放学后进行三个小时的集训,周末在本地或赴外地参加一些正式比赛。

自那以后,我们一家人的工作重心开始围着足球运转,每天下午提前溜号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尤其在周末,多数时候都是在旅馆房间、汽车里和球场边度过。因为美国南方人口密度稀少,为了与水平相当的球队切磋,通常要奔赴几个小时车程以外的城市参赛。小石城、达拉斯、孟菲斯、堪萨斯城、俄克拉荷马城、圣路易斯等周围五、六百公里范围内的城市,一个赛季下来基本要跑上一圈。

有时赛程安排比较幸运,比如第一场比赛在周六中午十二点以后,那么基本可以一大早从家里出发奔赴赛场,以免提前在旅馆耗上一夜。这里所谓的一大早,也就是四、五点钟把儿子叫醒,再把他塞进车后座睡上几个钟头,直到抵达赛场一觉自然睡醒,他就可以直接上场归队热身了。

美国民间竞技文化

儿子在俱乐部前前后后一共踢了三年半,输球赢球大致五五开,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章也塞满了一抽屉。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记忆最深刻的,倒不是关于比赛输赢,也不关乎进球失球,而是凸显美国民间竞技文化的的几桩实实在在的小事。

我们当地这家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4年,亦即借美国举办世界杯的东风而在各地破土的成百上千家草根俱乐部之一。百分之百的白手起家,没拿过政府的一毛钱补贴。

当时市郊一家企业有几亩闲置的草坪,老板主动租借给俱乐部,以二十五年为期,只象征性地收取一美元的租金。俱乐部借此开垦出七、八个标准的比赛场地,大致满足十个年龄组二十多支少年男女球队的日常训练要求。除了每位球员每年六百多美元的会费,俱乐部主要靠举办邀请赛(借此可拉企业赞助,以及出售饮料食物等)来进行创收。

每个赛季里,俱乐部会举办一两次邀请赛,这也是足球家长们最忙乎的时候。因为除去俱乐部主席,其他所有教练都是不拿薪水的兼职人员,每支球队的实际日常管理、注册参赛、甚至募捐,全靠家长们合力来完成。

我第一次参与邀请赛的组织工作,以为自己拉到一小笔赞助就万事大吉了,谁知麻烦尽在后头。因为一般有来自周边的一百多支队伍参赛,每位球员加上父母以及兄弟姊妹,也就是四、五千人以上的规模。全部比赛要在周末的两天内举行,不仅需要极度周密地安排场地和赛程,而且供水进货、搭台泊车、打扫厕所,也必须由家长承担。

事实上,当儿子第一次在主场踢满六十分钟的全场时,我有一半时间是在厕所为他们远程加油——主要是每隔十五分钟要去厕所清理废纸垃圾,并负责卫生卷纸的充分供应,否则一天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邀请赛中,为了多让小球员增加实战经验,教练们决定把球队一分为二,组成蓝、白两支队伍参赛。循环比赛到最后一轮时,蓝队积分领先,白队则不幸垫底。这时同组其他球队已比赛完毕,大家作壁上观,基本认定这场兄弟内斗的结果,不外乎保证蓝队顺利拔得头筹而已。

面对十岁出头的小球员们,教练一方面直言不讳夺冠的雄心,另一方面则鼓励所有队员尽力发挥,就是要在这种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把孩子们的竞技潜力发掘出来。最后,儿子当时所在的白队,居然破釜沉舟把蓝队拉下马来。两支队伍竭尽全力拼出来的结果,硬是让第三者渔翁得利,捧走了冠军奖杯。

距三个半小时车程的堪萨斯城,是我们去得最多的比赛城市。因为当地俱乐部有第一流的场地,先进的排水设施保证每次大雨之后,数分钟内就能立马进行比赛。

有一年圣诞的邀请赛适逢大雪,主办方声称场地下安装有迅速化雪的散热器,不会影响比赛进程,所以他们把赛程安排得十分紧密。儿子球队星期六最后一场小组赛在晚上八点结束,而星期天的淘汰赛竟也安排在早上八点开球。

更要命的是,星期六赛程结束时,小组内三支球队大小积分完全雷同,必须通过互罚点球才能决定第二天的比赛顺序。于是组委会临时开会,决定星期天早上七点整,三支队伍全部拉到场参加点球大赛。后来的结果是我们输了点球,不得不在雪地里等到十一点钟参加附加赛。再后来的比赛细节已经不太记得清,反正回到家里的时间,差不多已是午夜时分。

几年日晒雨淋的磨练下来,儿子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少,当然足球水平再上层楼的空间也相当宽阔。在他们应当进入U13年龄段那一年,由于必须实施十一人的成人赛制了,最起码要有十八名球员通过试训,才能组成一支稳定的队伍。

令人惋惜的是,十三岁这个年龄段,也是美国中学生竞技体育分流最严重的阶段,许多具备踢球天赋和扎实技能的球员,最终都忍痛割爱足球,选择了更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橄榄球、棒球或篮球,来作为高中阶段的专项发展。教练组在经过一个暑假的奔波和游说后,仍然凑不齐一支完整的球队,只能宣布球队解散。

在十三岁生日过后,儿子也正式作出挂靴的决定,选择了别的体育项目从头再来。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