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战中的勇敢者游戏——鱼雷艇(3/7)

鱼雷艇从仓库到下水的导轨

随着北洋水师覆灭,满清海军一蹶不振。由于经济破产,也没有钱购买新的北洋水师了,只能买一些便宜货充门面。鱼雷艇价格便宜,又有一定攻击力,很快被满清选中。

在满清灭亡之前,陆续买了12艘,其中8艘是德国货,4艘是日本货。但庚子事变中,又有4艘鱼雷艇被八国联军俘获,作为战利品带走,最终就只剩下8艘。

1911年满清垮台,北洋政府接手了这8艘鱼雷艇。随后因为军阀混战,财力更为枯竭,加上国际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鱼雷艇只有消耗没有补充。到了1928年北伐成功的时候,只剩下了“湖鹏”、“湖鹗”“湖鹰”、“湖隼”4艇日本购买的鱼雷艇,其余的不是报废就是战损了。

就算这4艇也无法继续使用。

湖鹏他们是老式的蒸汽机和锅炉,航速只有20节左右,而当时日军主力军舰时速都在20节以上,新式驱逐舰时速都在30节以上。这种鱼雷艇不要说高速突袭,恐怕都追不上敌舰。

老式设计让他们有高大的烟囱,还有铅笔般狭长的艇身(提高航速唯一的办法),无法携带更多的鱼雷和物资,更可怕的是所配的鱼雷都超过报废期,实际已经无法使用。

在30年代,这些使用超过25年的老式鱼雷艇,已经根本无法对日本军舰造成威胁。

国民政府购买第二代新式鱼雷艇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时,全国的6艘鱼雷艇都是第一代,根本不能再用。

2艘星宿级德国鱼雷艇使用超过30年,基本已经报废。锅炉使用时间太久,老旧不堪,该艇最高时速还不到10节,还不如长江的普通货船。

抗战中,2艘星宿级德国鱼雷艇都直接自沉在江阴要塞阻塞线,没有参加作战。

年轻10岁的湖鹏号等4艘日本鱼雷艇,也老化严重,最高航速降低到不超过15节。以湖鹰号为例,1931年大修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部件都有很大损坏,连船底的船壳板都有11块腐蚀严重,必须立即更换。

胡鹏号更夸张,直接出现螺旋桨脱落的严重问题,连续修了好几次才勉强修好。显然,这4艘鱼雷艇也不堪使用。况且它们也基本没有防空武器,体积大,速度慢,根本无法逃过日本飞机的猎杀。

湖鹏号他们中的3艘全部毁于日军前两年的空袭,只有湖隼号作为交通艇保存下来,一直用到抗战中期过于老旧而退役。

北伐成功以后,海军虽然购买、建造了三艘新式的轻型巡洋舰宁海平海逸仙号,还制造了咸宁民权等炮舰,甚至造了不少宁级小型炮艇,却都非常不满意。

这些军舰和日军拥有600多艘主力舰的联合舰队相比,各方面都有极大差距,真正开战基本无法对抗。

所以,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海军部长陈绍宽,都认可必须依靠鱼雷艇,潜艇,水雷以非对称方式对付日寇的观念。

水雷容易准备,任何军舰甚至舢板都可以布雷,问题不大。

潜艇则只能望梅止渴,因为潜艇必须有一整套配套设施,还有人员配合,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最起码要五到十年时间。况且购买潜艇也几乎不可能。后来从德国订购的潜艇,果然打了水漂。

那么比较实际的就是鱼雷艇了。虽然不怎么样,毕竟从清末开始就有使用鱼雷艇的经验,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有相应的人才储备。

于是,鱼雷艇部队的建立,也就必须突出了。

在蒋介石的大力支持下,非常独立的电雷学校诞生。这所不听从海军部命令的蒋介石嫡系军校,最重要训练科目就是鱼雷艇。

附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海军从清末以来主要由闽系把持,其主干全部是福建人。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闽系海军为了自保,相对独立和内部封闭。他们虽然听命于陆地上实力派军阀的指挥,但自成体系,不允许其他力量渗透入海军。北伐成功以后,蒋介石认为闽系中央海军虽然服从命令,却打了很多折扣,必须予以解体,所以建立一支嫡系海军是必须的。他跳过海军部,委派从闽系中脱离出来、曾随孙中山在广东参加护法的欧阳格中将到江苏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创立电雷学校,中国现代海军史又一个大名鼎鼎的系统——电雷系,就此诞生。

电雷学校直辖于参谋本部,不接受闽系中央海军的命令,但一切制度、课程、服装均为海军式。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欧阳格,教务主任冯涛,下设教务组和事务组,学生队和学兵队带队军官由桂永清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调来,教职员主要来自广东的黄埔海校、东北的青岛海校以及中央海军中一部分不满闽系的人员,此外还聘请了德籍顾问劳威等。招生时注重籍贯,严格杜绝福建人氏的进入,以实现其“纯洁性”。比较特殊的是,因为电雷设校的初衷是建设一支以水雷和鱼雷快艇为主的江防力量来阻止日军溯江进犯,所以它不但是军校,也是战斗部队,先后编成了一个鱼雷快艇大队和一批练习舰艇,俨然是一支独立的小型海军。

电雷学校既然意在培养非闽系的海军干部,当然倍受旧海军的排挤。陈绍宽与整个闽系对电雷都怀有极大的敌意,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频频给电雷学校穿小鞋。电雷校长欧阳格中将被海军部叙阶为少校,电雷学员和学兵被禁止穿海军制服,后经欧阳格再三争取才获得了海军制服的穿着权,但帽沿上不得绣有“中华民国海军”字样。电雷学校学生毕业后海军部不承认其具有海军军籍,而电雷学生第一次上舰参观必须在德国海军的“科隆”号巡洋舰上进行,因为海军部拒绝拨出军舰供学生实习或参观。好在电雷既自称“海军的黄埔军校”,自然受到蒋委员长的特别照顾,才不至于早早被闽系海军所消灭。

电雷学校在1936年和1937年从英国,德国除分别购买了12艘CMB鱼雷艇和3艘S级鱼雷艇。

其中,英国的CMB鱼雷艇排水量较小,鱼雷发射方式落后,性能相对不行。

而德国的S级鱼雷艇排水量大,鱼雷发射先进,性能更为优秀。

此时的鱼雷艇同之前相比,已经一个天一个地。

这是因为两个新技术的产生:燃油发动机技术,飞跃式艇身。

新式的鱼雷艇不再使用蒸汽和锅炉,自然也没有烟囱,他们采用先进的柴油机或者汽油机。

这种发动机对于大型军舰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它们马力太小,根本带不动排水量较大的军舰,但对于小艇就完全适合。使用这些发动机的快艇,不装武器的情况下航速普遍超过50节,也就是每秒钟航行25米,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

这种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完全适合快艇,而且它的加速快,不需要锅炉一样还要长时间预热,让蒸汽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用。它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将速度提到很高,这对于需要随时突袭的鱼雷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鱼雷艇必须具有短时间突然提速的能力,不然就无法使用。

艇的结构上也大有不同,从传统的铅笔型,转为粗短的滑行型。

这些是欧洲富豪组织快艇大赛的辉煌成果。

快艇如果在水中航行,航速是有上限的。一般无论怎么提高动力,速度不可能超过35节,因为水的阻力是恒定的。

所以一些富豪就把当时的平底舢板改良,装入大马力汽油发动机使用。结果这种平底快艇行驶期间,可以高速在海面上滑行,一度可以脱离海面,等于在空中飞行。

空气的阻力比水小得多,这样就不受海水阻力的影响,速度就快得多了。

欧洲富豪的快艇,很快被嗅觉敏锐的英德海军专家发现,用于第二代鱼雷艇上。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

这种飞跃艇身的设计也有缺点,就是一旦低航速行驶,粗短的船身就会导致速度奇慢,艇身不断和海面撞击,容易损坏。

而且由于滑行的时候,艇身不断飞跃又下落,非常颠簸,船员非常容易疲劳,不利于长时间作战。

这两种技术的使用,让新式鱼雷艇航满载武器时,普遍速度都高达35节以上,甚至45节到50节。

这种高航速,可以迅速接近敌人,然后释放鱼雷,再高速脱逃。敌人即便有很高的反应能力,也往往难以有效拦截。而且鱼雷艇一旦脱逃,这么高的速度,敌人很难追上。

总之,第二代鱼雷艇相比第一代,战斗力有着数倍的提高。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