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小御史的尴尬

在古代,御史是负责弹纠官员的,每年都有额定的任务,如果一年下来,任务没完成,考核就会有麻烦。但是,弹奏官员是个又累又有风险的活儿,首先你得腿勤,经常往下跑,还得有耳目,能了解到第一手材料。即便如此,真的要弹奏了,没准就会遭人反扑,逮不到狐狸惹一身的骚。尤其是皇帝比较糊涂的时候,这个活儿就更不好干。所以,明代有驮煤御史的笑话,说的是某个御史实在没有啥可说的了,就写弹章说以后驮煤进北京的赶骆驼的人,不要横着骑在骆驼上,影响北京形象,北京地方官,应该管管。从此以后,驮煤御史,就成没事找事的代名词。

近来山西某县的纪委,处分了一伙聚餐的中学老师,理由是影响不好。八项规定颁布以来,因为吃饭而被处理的人不少,多半是因为公款吃喝,或者进私人会所吃请。这回处理的人,却是自己掏腰包,AA制。忙了一学期,放假了,老师们犒劳一下自己,干纪委什么事儿呢?当然,这事儿已经得到了纠正,处分决定已经被撤销了。但是,由此我想到的是,县这一级的纪委,的确不好干,跟当年的驮煤御史一样,没事找事,其实事出有因。

自打刮起反腐风暴以来,纪委是个很忙很出活儿的衙门,但是,真正忙的,都是县以上的纪委,尤其是中纪委,或者以中纪委名义派出来的巡视组。县这一级的纪委,还真就难有作为。

由于体制的缘故,一级纪委能调查的对象,只能是下一级的官员。县级纪委,管的对象是全县科级股级,当然包括乡镇的负责人。但是,由于长期没有实行干部异地任用,所以,一个县的大小头目,各级官员,基本上都本乡本土的人。几个大的家族,就把一个县但凡有点含金量的官员都给包了,即使不那么重要职位,也多半跟这些家族沾亲带故。多少年,盘根错节,关系之复杂,绝对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一个蝴蝶煽动翅膀,是不是能引起一场风暴我不知道,但在一个县,动一个小股长就可以牵动一大帮子人,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想都动谁都动不了,就是县级纪委的尴尬。即便有了反腐风暴,他们能做的,也就是配合一下上级纪委的工作,要让他们自己办案,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反腐的风暴刮到现在,纪委怎么可能闲着呢?你不动,你就有麻烦。要动,动谁呢?于是没事找事查中学老师的事儿就冒出来了。

其实,在一些县里,连中学老师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这种铁饭碗,早就成了某些家族亲友的订制物。柿子找软的捏,没准也会捏到石头上。

反腐反到今天,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腐败本身。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