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家的感觉,在围桌吃饭中建立

有一次因为飞机延误了6个小时,到家已经凌晨1点了,回家后,母亲赶紧热饭菜,父亲急忙准备碗筷,不一会儿,桌子上面就堆满了我爱吃的菜,我问父母为什么自己不吃?

他们说‌‌“一家人围着桌子一起吃,才有家的感觉。‌‌”

听完这句话,我鼻子一酸,压抑不住的眼泪涌了出来,泪光中,父母忙碌的背影忽然变得模糊。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做饭还是用灶台和柴火,一口乌黑敞亮的大铁锅,我在灶台下面烧火,不断的把一些干燥的小树枝放入灶内,母亲用锅铲炒菜,铝的锅铲碰到铁锅,发出‌‌“哐哐‌‌”的响声,父亲在井水边负责洗菜和配好佐料,等香喷喷的饭菜出来后,弟弟已经摆好碗筷和桌椅。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其乐融融。

吃饭的时候,母亲总会把荤菜全部夹到我们两兄弟和父亲的碗内,自己却很少吃荤菜,她的理由是:

你们两兄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父亲吃完饭需要上工,不吃荤菜做工就没有力气,也要吃荤菜。

在我的记忆中,围桌吃饭似乎成了我们家里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母亲立下的规矩是:吃饭不能看电视,不能端着饭碗东奔西跑,不能翘二郎腿,必须全家一齐动筷,认认真真的围着桌子把饭吃完。

用餐时,还有很多传统规则:夹筷子要准,握汤勺要稳,吃远处的菜必须站起来把碗就过去夹,吃鱼不能说‌‌“翻‌‌”,来了客人不能说‌‌“要饭‌‌”要说‌‌“添饭‌‌”,不能在盘子里乱翻菜,不能敲碗筷,不能手不扶碗等等。

不得不说,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带给我非常深远的影响,我脑海中家的感觉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围桌吃饭和传统规矩中建立的。

在电视里看新闻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领导人到农村视察,直接进入到农户家里的厨房,打开锅盖看别人吃什么,这样了解的生活情况才是最真实的。

以前在外地读书的时候,我回家第一时间也是冲到厨房,打开碗柜,看看我不在家时父母平时吃的是什么。

遗憾的是每次都会感到很心酸,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不在的时候父母的餐桌究竟有多么简单!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旁白,让我至今无法忘怀: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我们一起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人生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我们的脑海中,只有妈妈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而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家。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一房二人三餐四季。

自从做老师以后,有很多人问过我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觉得,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妈妈彼此相爱,爸妈都爱孩子。

而这个爱如何体现呢?

其实,它的最好的体现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生活中一日三餐细碎到不能再细碎的小事。

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准备晚餐,一家人充满爱意的围着桌子吃饭,孩子需要的,莫过于此。

家就像一桌酒席,爱是主食,宽容、理解、信任、尊重是一道道菜品,沟通交流,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是必不可少的酒水和饮料。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外一颗灵魂,父母把生活里的艰辛和泪水藏匿心中,然后把心里对家的爱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让孩子感受来自家的温暖,唤醒孩子心中的爱。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父母,他们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请来最好的课外老师,穿最贵的童装,可是却连陪孩子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冷漠的可怕,他们依旧缺爱,物质弥补不了内心的空洞。

你给孩子再好的物质,都比不上你亲手给孩子做上一顿饭,陪他快快乐乐吃上一餐饭。

无论多忙,请一定要赶回家陪孩子一起吃饭,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在全家人围着桌子一起吃饭的过程中建立的。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