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吃瓜群众眼中的中国选秀十三年

本周五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主题是:‌‌“冠军歌王‌‌”,邀请了中国选秀节目2005年以来多位冠军齐聚一堂。看到刘维、陈楚生、胡夏等两岸三地选秀节目冠军走上舞台时,才赫然惊觉从2003年第一届《超级男声》开始,中国的大型选秀路,已经走了十三年有余。

目前,国内的选秀综艺节目可谓百花齐放,从年初到年尾,从素人选秀到明星比赛,至少有10档不同风格的音乐类节目在各大卫视播出。2006年,仅《超级女声》的报名数便已超过13万人次。有网友透露,目前国内每年有10档以上的选秀类节目播出,平均每期节目参与人数为30万——也就是说,这十年以来,有至少3000万人次曾经参加过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

而在这三千万人中,能够崭露头角并在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的人,大概连百万分之一都不到。

作为一位围观的吃瓜群众,都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纵观十二年以来选秀节目的优胜者们,除了少数几位成为娱乐圈内的佼佼者,剩下的人中,有的回归幕后,有的任然在圈子的边缘挣扎,有的成为‌‌“选秀节目‌‌”专业户,而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重新回到自己平凡人的生活。

还有一种例外,虽然曾经参加过选秀节目,但比赛与他们今天的爆红无关:比如有谁记得张艺兴曾获得过2005年湖南卫视《明星学院》的季军呢?

但凡亲历过2005和2006年暑假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两个夏天的选秀狂潮。各大赛区,全民参与,电视直播,短信投票,‌‌“玉米‌‌”、‌‌“盒饭‌‌”、‌‌“凉粉‌‌”等粉丝名号应运而生。这些少男少女们,还未出道就已经赢得了全国的关注和大量的后援会。在公司、选手和粉丝的想象中,这些即将出道的赢家们,未来也必将是一片坦途:闪光等和尖叫声已准备就绪,他们已经拥有了超越传统唱片规则的群众基础,同时,坐拥电视台渠道的他们,参加文艺晚会、综艺节目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但事实却是,绝大多数获胜者都选择‌‌“另谋出路‌‌”。以湖南卫视的选秀类节目为例,目前经纪约和唱片约仍均在天娱传媒的‌‌“选秀前三甲‌‌”实在少得可怜,而其中大概也只有华晨宇真正算得上是乐坛人气一线的歌手。

而与十年前的‌‌“全民大参与‌‌”、‌‌“草根也能做明星‌‌”的卖点不同的是,近几年如《快乐男声》这样的比赛变少了,而《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一类的节目则变多了。在舞台上竞技较量的,不再是刚满十八岁青春的业余音乐爱好者,而是被导演组再三遴选之后的多年地下歌手、音乐制作人,甚至还有险些过气的‌‌“前知名歌手‌‌”。于是乎,比赛的标语从‌‌“想唱就唱‌‌”变成了‌‌“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待了十年‌‌”的苦情戏码。

虽然比赛的环节发生了变化,但其‌‌“综艺节目‌‌”的内核却从未改变。在导演组的安排下,平凡人家的孩子一个个变成了身世清苦,拼命向上,希望用音乐改变自己人生的励志故事。在乐坛摸爬滚打半辈子的评委们,也突然间滋生了抢不到玩具就愤然离场的孩子气。眼泪变得分文不值,每一个选手的离开都是那么依依不舍。

其实,‌‌“选秀‌‌”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古代的宫廷选秀女,几十年雷打不动的选美大赛,再到今天的综艺选新秀,一代又一代人怀揣着一颗明星梦,前赴后继地走到荧幕前,只为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内表现自己的光芒,改变自己的人生。

可是最后呢,姚贝娜走了,李代沫进了监狱,曾一鸣回到幕后,平安还在各大音乐比赛节目中露脸,时而改编经典,时而演唱红歌。当然还有不紧不慢的梁博,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原创音乐路。

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选秀节目的普及率不高,但仍然是娱乐圈找出新时代声音的得力助手。陈奕迅、张卫健、张惠妹、蔡健雅、张雨生……这些乐坛前辈或是因歌唱比赛出道,或曾经在音乐类的比赛中获得过光彩靓丽的名字。

没有在比赛中把对手杀到片甲不留的人,大概同样无法在人才济济,百花齐放的乐坛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吧。

但是,‌‌“出道‌‌”仅仅只是开始。获得了进入娱乐圈这个名利场的金钥匙,并不表示就此走上了巨星之路。前几天看到海清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刚入学时,她的恩师黄磊与齐士龙老师就说过:‌‌“演艺事业如履薄冰,也如过眼云烟。‌‌”所以她一直知道,红是老天额外给的,不红才是常态。这,大概才是真正的游戏规则。

曾有音乐人怒斥选秀节目是摧毁当今音乐事业的元凶,这话似乎说得有些过火。无视版权的网络下载、盗版印制横行,才是真正让新世纪后的音乐市场一蹶不振的主因。相反,选秀节目或多或少为歌坛、甚至是影坛输送了一些主要力量。同样,这也是90年代港台娱乐文化入侵以来,第一次能够让内地音乐人和演员们奋起直追的机遇。

纵然音乐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是一些人的谋生工具,是一些人可有可无的休闲方式。选秀比赛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也就是图个悦耳和顺耳的下饭节目罢了。但依然会有许多观众,愿意守候在电视、网络前,欣赏乐坛新声,而他们也成为了日后购买这些选手专辑、演唱会门票的潜在用户。

但最后还一个问题,选秀十三后,在导师亮灯、转身之余,节目还能再做什么?当导师与选手同台歌唱、哭泣拥抱、掀桌愤怒之外,节目还可以做什么?当观众们积攒了越来越丰富的观赏经验后,渐渐了解所谓名次、背后故事、台前矛盾无非都是为了增加收视率的戏码后,‌‌“选秀节目‌‌”又当如何进行?

我想,除了音乐类的节目外,也应当把目光投射到其他行业的‌‌“选秀/真人秀‌‌”节目之中:同样是邀请那些心怀梦想的素人参赛,同样是为赢家提供进入梦寐以求行业的机会。我们可以有《中国好声音》,也可以有《中国好设计》、《中国好模特》。正如之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掀起的收视热潮,希望选秀节目,能像美国已举办了八季的特效化妆比赛《Face Off》、与时尚环环相扣的设计师大赛《Project Runaway》一样,为各行各位输送充满理想和干劲的新力量。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