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的强制性生育政策仍然是一个问题

二孩政策对于中国来说更多是出于对经济后果的考虑

正在回避当局追踪的人接受媒体采访,并不是很常见的事。

特别是在中国。

不过在打了一轮电话之后,我找到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紧张又焦虑,但仍然决定把他的事讲出来。

他不是罪犯,不是异见人士,也不是揭穿政府秘密的告密者。

事实上,他所做的事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是值得自豪和快乐的事。

他和全家人一起躲起来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的妻子刚刚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小孩。

“第三胎是不让生的,”他告诉我说,“所以我们离开村里,在别的地方租了个房子。”

“地方政府每三个月就做一次怀孕检查。我们不躲起来,他们就会逼我们打掉。”

一年前的这个星期,中国宣布,被广泛看作是典型共产党管治方式的“一孩政策”将要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一项新的政策,从今年1月1日起生效的全民二胎政策。

旧的政策在1979年开始实施,当时政策制定者是为了应对他们认为迫在眉睫的人口过多问题,政府估计一胎政策有效减少了4亿新生婴儿,其中一种方式是现在被记录在案的强制性堕胎和绝育手术。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仅仅是对家庭的规模有所放宽,将一胎改成了二胎,对于违反新规定的人来说,恐惧并没有减轻多少。

在政策宣布一周年之际,我们对新政策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作了一番调查。

我们发现,实施政策的冷酷机制仍然存在,而中国政府仍然握着控制女性子宫的权力。

在华东某个不具名城市灰蒙蒙的街区内,我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走进一个当地人尽皆知的计生办公机构。

这是一个冰冷、幽暗的场所,在这个辽阔的国家,东西南北方的村庄和城镇都能看到像这样的地方。

入口处的楼层平面图加强了这种并不轻松的氛围。

地图显示,这座破旧的建筑楼里有两个超声波房间和三个手术室。

我问其中一个负责的高级官员,那些手术室有没有曾经用作进行强制堕胎手术,他停顿了一下。

现在中国允许所有父母生两个小孩

“很少,”他终于开口说道,然后他坚持表示,“至少有十年”没有做过了。

不管是多久以前,你还能在世界上哪个地方听到一个政府官员承认他的同僚曾经会把女人挟走、施放药物然后强行对她动手术?

还有哪个地方,会觉得“很少”比全然否认要稍为好一些?

这是一个写照,表明了一孩政策是如何扭曲和模糊了道德界线,令这样一种政府支持的暴力行为显得不足为奇。

那名官员告诉我说,在他的管辖区内,新的二孩政策下,所有处于怀孕适龄期的妇女每年都要报到两次,进行超声波检查。

他说,怀上第三个孩子的人“会得到相应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更广泛的现实状况,我请一个女同事打电话给任意一个计划生育机构。

她假装是一个怀有第三胎的母亲,但是想留下孩子,她问工作人员,她有什么选择。

根据中国法律,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士,政府唯一合法的制裁措施是巨额罚款。

而与我们通过电话的所有官员都明确表示,政策从一孩变成了二孩,但是罚款制度仍然是严格有效的。

这些罚款的数额相当于中等年收入的10倍,很多时候,它本身就已经有足够强大的阻吓作用,令人避免继续怀孕。

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有官员会更进一步,通过进行强制性的家访,试图“劝服”妇女进行堕胎。

其中一个人说:“如果你被举报了,我们就会找到你,说服你不要生这个孩子。”

另一个人说:“我们肯定会找到你并且说服你打掉孩子的。”

当我们问到,这个假想中的母亲除了强力的劝解之外,还会不会面对武力对待时,其中一个官员说,“原则上”还是有可能的。

面对同一个问题,另一个人则说:“这很难说。”

当被问到妇女能不能直接生下孩子然后付罚款时,另有一个官员回答说:“不,你不能这么做。”

中国一家孤儿院中的小孩。很多的中国家庭现在选择只生一个小孩

中国的一孩政策被废除,不是因为认可了一个妇女应该有自由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制定自己的生育计划,而是因为共产党终于对生育率下降带来的经济后果有所醒觉。

讽刺的是,二孩政策有些为时已晚且作用有限,它甚至不足以令妇女选择生第二个小孩。

小家庭已经成为了社会趋势。

这当然就意味着想要第三个小孩的人数会更少,而一些和我们谈过的官员似乎对此漠不关心,他们或许已经接受了自己在这个运算逻辑下的权力萎缩。

“如果你想生孩子,就生呗,”其中一个人说,但是他仍然强调,罚款还是必须交的。

当然,我们的调查是不尽科学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大致印象,看到一个仍然刻板和教条的体系。

我们没有找到在二胎政策实施以来任何强制堕胎的具体证据和供述,但是很明显,威胁仍然在。

正在躲避这种威胁的那一家人,现在将面临第三个孩子出生后的巨额罚款。

“我们没有钱付罚款,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个父亲告诉我说。

但他后悔吗?

“我看到我们刚生下来的小孩,就觉得很高兴,”他说。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