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食还能成家,这叫什么事

南京到底是个什么味道?你们的第一反应怕是盐水鸭、糖炒栗子、鸭血粉丝、柴火馄饨,或者桂花糕了。

当然也有小伙伴说,梧桐树的清爽气、雨后的茶香、明瓦廊的油烟味,这些都是南京的味道呀。

2016年5月,我们推出了年度城刊——《南京,隐秘而伟大》,也想听听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是什么想法。

于是,我们的编辑辗转找到了叶兆言先生。作为著名作家,叶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写过很多老南京,也写过很多新南京,他笔下的南京是南京人的南京。但是,在一本美食杂志上出现叶先生集中描写食物的文字,也实在是很难得。接下来,不妨跟随叶先生的文字,去金陵城里走走、探探、闻闻,关于文章开头的问题,说不定你会有新的答案蹦出来。

上世纪80年代,经常看的一本书是《中国古代名菜》,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书很厚,差不多600页,43万字,从先秦以来的古籍中选了800多种菜肴配方以及制作方法。一个写小说的人看这书有些滑稽,也说不清为什么,反正就是看了,仿佛欣赏明清小品文,很认真很投入,看得津津有味,看得口水直流。非常好的精神享受,恰如古人说的那种“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知肉味美,过屠门而大嚼”。

印象中,最早把吃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是孙中山。他老人家的意思很直白,“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因此“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美术就是艺术,孙国父还认为,在他从事革命的年代,我们这个大中华事事落后欧美,唯有饮食一道之进步,始终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说老实话,我的美食知识都来源于书本,偶尔聊几句,无非纸上谈兵,玩空城计,卖弄别人知道或不知道的闲话。有一段时候,喜欢收集各种菜谱,喜欢把玩名家的美食掌故。对我来说,吃更多的是意淫,躺在床上便能运筹帷幄吃遍天下。一个人动辄谈吃非常没出息,说一个人会吃,是美食家,是老饕,是吃货,其实就是馋嘴。嘴馋不值得夸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死亡贫困人之大恶,好吃不是大错,贪图口食享受是人的本能,但是必须想明白,这毕竟是小道,算不上多大文化。

说中国人会吃,可以是表扬,可以是挖苦。现如今,美食家一词已经为大家喜闻乐见,谁都知道这词是什么意思。可是在当年,恐怕不看小说,都还搞不明白小说家到底要说什么。这有点像书法家一词,真正老派的学人,你说他字好很受用,你如果说他是书法家,很可能会不高兴。过去的读书人的毛笔字都写得好,都擅书,这只是应该的一件事,可是成家,就变成一个纯粹写字的人了,这种表扬大打折扣,因此,过去只说唐宋元明清谁谁擅书法,有哪几位大家。只说苏东坡的字写得好,是个好诗人,没人会说他是书法家,只有今天的人才会这么说。

美食书籍看多了也有好处,阅万卷书冒充行万里路,有比较就会有鉴别,就敢胡说八道。我甚至产生过这样的幻觉,如果自己不去写小说,真有机会身体力行,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厨子。幻觉往往骗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好厨子不是谁想就能担当。美食知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美食家的夸夸其谈,十有八九靠不住,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口味和感觉有很大差异,能把这些关系处理好的厨子必须是一等高人。

南京人称那些爱吃的人为“吃户”,现在流行的“美食家”一词出自陆文夫的小说,是一个完全生造的词,若真是随了南京人的叫法,小说取名《吃户》,今天流行的很可能就不是美食家,而是“吃户”。美食家一词给嘴馋贪吃的人,增加了文化含量,不过感觉上还是怪怪的。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好吃”总是和“懒做”联系在一起,“美食”还能成家,这叫什么事。

陆文夫是家父好友,公认的美食大家,我自小熟悉,不过记忆中父执一辈善于烹饪的,却是扮演电影《家》中三少爷觉慧的张辉。他是父亲戏剧学校的同学、田汉先生的乘龙快婿,曾经大红大紫,有过一大堆粉丝。“文革”中自然要打倒,掀翻在地闲着无聊,成天研究做菜,美食的江湖中颇有名声。那时候文化人都在传说他的故事,记得父亲就一直念叨他的佳肴,可惜我没吃过他做的菜。当时我还小,只记得来借书时很认真地谈过一次烹饪,意思十分简单,无非做一桌菜,必须花很长时间准备,要付出太多心血,又说要请我们大快朵颐一顿。父亲觉得过于麻烦,竟然拒绝了,这让我一想到就觉得遗憾。

我母亲在公安局有位朋友也是民间的做菜高手,特点是什么菜经过他的制作,都可以技高一筹,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我永远也忘不了他做的一款黄瓜鸡蛋汤,色香味俱佳,无论怎么模仿,都到不了那种境界。他请朋友吃饭,通常是第一道菜就让人赞不绝口,然后一样一样,吃得你口水直流,吃得你非常幸福。

饮食文化的共同点,说起来都免不了怀旧,免不了浓郁的家乡情结。美食更多的是自恋,是对曾经的熟悉追寻,是想吃又没吃到的遗憾弥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某地食物最好吃这类鬼话,向来都是骗人,走千走万吃东吃西,吃到最后,还是家乡食物最美好。

餐桌上的另外一种情绪是猎奇,是想尝试没吃过的好东西。很显然,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尝当地美食最直截了当。很多外地朋友来南京,喜欢问此地有什么好吃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是什么。有时候,甚至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南京人,不识金陵真面目,也会陷入迷惘,也会忍不住这么提问。

摄影|朱骞

现如今很多会吃的主,一提到南京便不屑,说传统,不如粤菜川菜的琳琅满目,论流行,没有火锅烧烤的热闹实惠。南京的餐饮往往遭受双重歧视,一是的确做得不够好,任凭多有名气,到这儿就严重变味,变得不认真和马虎,端出来的粤菜和川菜一定会让广东人和四川人嘲笑,而且本帮的看家菜也不能精益求精,什么炖生敲,什么美人肝,就是不肯做地道。二是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南京人忠厚老实,口味上屡屡被唬弄,吃不到好东西,却被诬为不会吃,苏南的苏州人,苏北的扬州人,都觉得南京人美食方面少一窍。

真冤枉了南京人,凡做餐馆的都知道,此地食客通常两个特点,首先是嘴馋,没尝过都想试试,没吃着一定不会放过。只要能想到,只要敢经营,不管什么菜系,无论中餐西餐、高档精菜或者快餐,都可以高朋满座人山人海。其次是宽容,南京人花冤枉钱没吃到好东西,自言自语唠叨几句也就完事,刚上过这家当,又去受那家骗。南京人冤在总是被别人哄被别人玩,像好姑娘不断地被坏男人所引诱。

嘴馋和宽容是美食家的基本素质,不好吃,不海纳百川,很难品出食物的真滋味。历史上南京出过很多会吃的名角,《随园食单》便在这里写成,民间更是不乏烹饪高手,譬如前面写到的几位。不过会做却不代表乐意把菜单写出来,我一直有个美好愿望,就是把南京的馆子吃遍,广交高厨遍访名师,专攻拿手菜,把心仪的美食用文字形式记录在案,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为南京人不会吃彻底翻案。可惜只能停留在想象上,人的精力有限,口袋里银子也羞涩,此外我虽嘴馋,美食段位毕竟还浅,见识也太书呆子气。

学问学问,是学会问。南京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揣着怀旧带点猎奇,答案已经不远。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