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你知道国内电影圈的水有多深吗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说的仿佛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君不见,国内经济一片愁云,唯独电影市场井喷依旧。

其实,这种现象在美国早已出现——美国经济一片繁荣时,好莱坞反倒不温不火,每当经济危机来临,好莱坞便票房大增。这很简单嘛,经济不好了,钱越来越不好赚,人人心情紧绷,就需要娱乐业来放松。如果照这种分析,中国的电影市场大概还要红火一阵。

当然,中国的电影市场和美国比起来,那水可深多了。什么买票房、偷票房,老外闻所未闻的东西,咱们用得轻车熟路。这些玩意,说不好听叫猫腻、造假,说好听,就称它为‌‌‌‌“营销手段‌‌‌‌”吧。

最近看了龙在宇的新书《金牌投资人》,书中揭露了几乎所有电影圈的运作猫腻,作者最近应读者要求,还专门总结了一篇关于电影票房的技术贴:

目前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就是花钱买票房,

没有之一

在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就是花钱买票房,没有之一。尽管这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但所有人都同流合污。

片方提供影片,通过影院售票,再由观众付钱购买,从而达成一部电影的票房——这是正常的生态链。但如今,许多片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电影票,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将电影票给予观众,这就叫买票房。通过买票房,不仅可以制造高票房的假象,还能排挤同期竞争影片。道理很简单嘛,谁肯撒钱买票房,影院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拼命排这部片子。那些不买票房或出手不够阔绰的片子,连排片的机会也没有。

所以,下回再看见市面上有八九块钱的电影票流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是人家买了票房,再低价放出来的。

年初,有个导演发微博抱怨,说如今还有首日不买5000万以上票房三天能过亿的电影吗?人家可没说假话。

在金钱社会,游戏规则都变得简单了。比方说买票房,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电影发行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有数百个工作人员,他们会挨个上门找影院经理谈。影院对于送上门的钱,一般不会拒绝。影院收了钱,票就算出了,虽然是否到达观众手中是个未知数,但数字已经计入票房总数。

买票房堪称不折不扣的中国特色,国外几乎没有。买票房之所以流行,大概和国人的从众心态有关。有人曾去法国做过问卷调查,如果一部影片的票房特别高,你会有兴趣去看吗?结果法国人全摇头,他们说各人的偏好不同,别人喜欢的电影未必是我喜欢的。然而在中国做的问卷调查,发现人们的从众心理特别强,一部电影票房冲高,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观看。仿佛大家都看了,自己不看会显得落伍。在这种背景下,买票房自然成为营销利器。‌‌‌‌“

买票房也是技术活

买票房虽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里面也并非毫无讲究。首先,是时机的选择。前年一部港产片,他们用分阶段的方式买票房。上映前两天买一点,然后就歇下来,等到影片热度降低再来买,这样平均用力的目的,是把票房稳定在一定水平。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一部片子能否炒热,就看前三天,分阶段买票房实则是分散力量。这部港产片前三天买票房的力度小了,没造出多少动静。片方慌了神,赶紧加拨资金买票房。可惜错过了最佳时机,即便投钱也于事无补。而买票房高手操盘的影片,讲求决战决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三天之内必见真章。

买票房这事,也是可以打折优惠的。一般人买票房,影院会要求至少包下50%的票量,他们才开一个场。一场电影,你先买走一半的票,影院起码不会亏本了,这时再通过正常渠道卖剩余的票。而一些大的电影发行机构出面,这个百分比可以降到40%。

可别小看这10%的差距,它的放大效应,没准顶得上几千万真金白银。每场电影少付10%,片方就能节约出资金去同更多影院谈排片,影片的排片率上去了,就不愁观众不掏钱买票。

买票房时还有一种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就是做假场,行话叫过数。比如说影院的早场和晚场,原本观众很少。这时直接给影院好处费,让他们把这场锁起来。在影院排片和购票系统上都能看到这个场次,并作为售罄处理,实际根本没有观众。好处费一般是10%,也就是说,发行方用10块钱,就买回100块的票房。作为影院一方,片子都不用放,把成本都省掉了,也乐意这样干。

比如一部片子在全国都没排片了,却发现它一天还卖个几百万,然后死不下线,那么肯定在玩过数。这种手法虽说露骨,但圈里谁也不比谁干净,大家都闭口不言了。

妻不如妾,买不如偷?

如果说买票房是猫腻,那么偷票房基本就是明火执仗地抢劫。偷票房这事,都是返点惹出的祸。一部影片的票房,大概影院能分走55%,一些片方为了讨好影院,承诺多返点。在返点利益的驱使下,影院很可能会去偷票房,将一部没有返点的影片的票房挪到有返点的影片上,甚至一些发行公司也会加入其中。前些年一家发行公司在同时发一部励志片和一部青春片的时候,就把励志片的票房挪到青春片上了。因为这家公司是青春片的主导发行方,只是励志片的执行发行方,它在励志片上拿不到最大收益,便联合影院来偷票房。

如今影院常用双系统,也就是一家影院买两套票务系统,一套负责出票,一套负责将票房上报,在出票系统中打出A电影的电影票,却在上报系统中计入B电影的票房,这种方式较隐蔽,一般难以查出。

买来的票房,还得卖出去

花钱买来的票房,最终还是得想法卖出去。这里面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电商或团购。如今的网站或APP增加一个激活用户,成本接近12元。采用卖低价电影票的方式,正是增加用户的好方法。你想呀,买票房执行的是团体票价,一张就算三四十吧,在网上20块卖出去,不过才亏10块。可这样一来,APP就获得一个客户,进而了解到客户的消费习惯。这个时代最值钱的就是客户资源,这笔账对网络企业来说肯定划得来。

排档期,拼的是人脉!

李嘉诚说过,投资房地产,就是地段,地段,地段!对于电影来说,成功的关键就是:档期,档期,档期!

电影院的好时段就那么多,排了好莱坞大片,其他影片的排片率自然会打折扣。再说了,论影片的精良程度与票房号召力,国产片还是难以同进口片分庭抗礼。

如果档期不对,即便你多拿点钱买票房,影院也未必肯保证排片率。影院之所以同意买票房,自然是为了钱。当真正的大片上映时,观众都抢着看。他们正儿八经卖票也能赚钱,干嘛来做偷偷摸摸的勾当?去年有部国产片的档期和好莱坞大片撞上,发行方抱着真金白银去买票房,平常上座率较高的大院线没一个接招。

这时的关键,就是比拼人脉了。手握好莱坞大片进口权的企业,大家都知道是哪家。把人家伺候好了,好莱坞大片10月15日上映,国庆黄金档可以留给你。要把人惹毛了,你什么时候推新片,人家就什么时候把好莱坞大片放出来。

现在电影已经是大家最关注的行业,不管什么聚会,不聊几句电影就显得赶不上潮流。《金牌投资人》的核心故事,就是围绕一个高票房电影项目的资本运作展开,揭露了电影项目从话题制造、大牌明星‌‌‌‌”友情‌‌‌‌“出演、‌‌‌‌”小成本‌‌”制作、找大牌导演挂名、大片避让发行、营销买票房等全部环节的猫腻,其实上面的分析贴只是冰山一角。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