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美国电信诈骗那些事儿

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电话消费者保护法》和2003年通过的《控制非自愿色情和推销侵扰法》规定,在美国全境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建立一个统一共享的‌‌“拒绝电话名单‌‌”平台,所有手机和座机用户均可在平台免费登记。

近日,国内数起电信诈骗致青年学子离世的消息,让大家在惋惜之余,也对电信诈骗这一社会顽疾再次发起口诛笔伐。个人信息泄露者、电信运营商、监管部门都在这一个个悲剧中难辞其咎。

而如何防范电信诈骗,可以说是个全球性的课题。美国的电信诈骗也是层出不穷。最为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以人口普查名义获取受骗者信息、或者以报税、彩票中奖、慈善捐助等理由行骗。

在美国有个说法:人这一辈子有两件事无法避免,死亡和报税。由此足见报税在美国的重要性。美国的税务体系是全球最为复杂和繁琐的,就连美国本土人有时候对于该交什么税都弄不清楚。而美国的国税局(IRS)则是令美国人闻之色变的机构。每年缴税的最后期限为4月15日午夜12点,晚交或少交都将面临罚款,甚至触犯法律。此外,美国财政部税务署每年都会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税表,非法逃税漏税一旦被查出,除要缴纳数倍的巨额罚款外,还可能被判刑入狱。也正因为报税这事如此重要,它成为了电信诈骗惯用的行骗由头。

朋友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三年前,我身边的一位好友就成为了电信诈骗的受害者,被骗走5000美金。

行骗者自称是美国财政部下属国内税收署探员,对我朋友说,当年的报税有问题,将会被警方拘捕,甚至递解出境,需要马上交9000美元的保释金,若调查后没有问题,保释金会被退回。但我朋友说银行账户上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对方表示可以将保释金降到5000。令人惊讶的是,整个通话过程持续近3个小时,骗子始终没有让我朋友挂断电话,而是把电话从‌‌“一个政府部门‌‌”转到‌‌“另一个政府部门‌‌”。

这位朋友研究生毕业,也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不是不涉世事的小孩,而且平日做事尤为稳妥,谁也想不到他会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事后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就真没能识破骗子的伎俩。不能怪这朋友大意,实在是骗子的骗术高明(不容置疑的口气、‌‌“政府部门‌‌”之间完美的衔接),更重要的是骗子掌握的信息精准地吓人:我朋友的身份(如:不是美国公民,才有递解出境的危险)、只有国税局才掌握的税务资料等信息。

2015年,美国联邦机构破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桩冒充税务部门的诈骗案,这个诈骗集团就是利用了美国人不敢怠慢国税局的心理,从2013年以来骗取超过1500万美元,受骗人数当时统计就超过3000多人。

完善立法控制电信诈骗

美国针对诈骗案件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完善立法。

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电话消费者保护法》和2003年通过的《控制非自愿色情和推销侵扰法》规定,在美国全境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建立一个统一共享的‌‌“拒绝电话名单‌‌”平台,所有手机和座机用户均可在平台免费登记。任何向平台登记用户发送未经同意的商业营销、产品推广、服务广告等垃圾短信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用户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接受此类手机短信:一是明确表示同意接收;二是这些短信用于紧急情况。违者将面临500-1500美元的处罚。若强行推销、欺诈,消费者将有权向网站投诉,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受理。

另外,在金融层面,鉴于通讯信息诈骗犯罪手段变化多端,美国对此类诈骗的控制逐步由通讯渠道转向银行渠道。美国法律规定:当事人转账后可以对自己的转账行为提出异议,并有权要求立即冻结对方账户。银行可在规定时期内帮助用户追回因诈骗而损失的资金。在美国,银行诈骗罪名最多可以判处30年监禁,并处100 万美元罚款。

提高警惕不当受害者

电信诈骗可谓防不胜防。虽然政府有立法,警方也加大力度侦破,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诈骗案件依然层出不穷。而且一旦成为受害者,追回损失的几率微乎其微。像我那位朋友,去警局报案之后也是不了了之。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才是不成为受害者的关键。

比如,电话问卷是美国人口调查局进行信息收集的主要手段,诈骗犯也利用这一点来套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但如果大家有防范意识,知道有些信息人口调查局是绝对不会问的,如社安号、银行账户号、信用卡号、捐款等,那么就很容易识破诈骗者的身份了。

我还有一位朋友,也曾接过诈骗电话。

‌‌“告诉我中奖了。‌‌”

‌‌“后来呢?‌‌”

‌‌“没有后来,一听中奖我就挂了。我还没睡醒呢,哪有工夫听他那带有浓重中东口音的英语!‌‌”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