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抗议声叫停连云港核项目,之后呢?

7月底中国媒体报道说:“7月26日,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在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杨长利的陪同下,赴连云港调研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拟选厂址。”这导致数以千计的连云港居民聚集在市政府办公楼外,抗议计划兴建的核废料处理工厂可能给当地环境与健康带来的影响与危害。8月10日,连云港市政府宣布,暂停中法合作的核循环项目选址前期工作。中国公共政策学者认为,连云港市民众的抗议示威活动最终导致政府暂停拟建中的核项目,凸显了公众参与在政府和领导人决策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相关领域的学者表示中国应慎重发展核能;因为挺核与反核双方的言论均有片面、夸大和不实之词。公众参与对政府决策固然重要,高精尖项目的立项是否需要公众的参与?核电一定是清洁能源吗?正常情况下,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有多大?

缺乏公民参与引发疑虑,不信任政府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连潮博士认为这一项目引起居民抗议主要是因为政府在前期工作中没有征求公民的意见,黑箱操作。突然把这件事情提出来让大家觉得很惊恐。没有公众参与的决策往往会导致公众不满、引发群体抗议。此外,很多公众对这个项目本身也不了解,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连云港本身有一个田湾电站,是引进俄国的核反应堆来建设的。既然核电站允许存在,核废料处理却让群众爆发了这么大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宣传以及前期工作让公民参与做得不到位,引起了大家的惊慌,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

公共政策和法律学者贾平律师认为在过去五年不断有一些超大项目在大中小城市内落地,也产生了一些危险和负面消息,比如福建的PX项目的爆炸、天津港爆炸等等。那么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诚信产生了怀疑。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增加,人民的觉醒意识、自我意识提升了。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不是一个核电项目,而是一个核循环项目。2011年的福岛事件会让大家产生联想。大家现在风险意识、生命权的意识都比较强烈,于是会产生反感。

事前要能参与,事后要能救济

贾平律师认为基于现在政权的基本理念,本地居民应该有更多决策权,因为本地人对当地事件是最关注的。因此需要把决策权粗略分成三层:事前、事中、事后。事前决策,事中质量控制,以及事后一旦发生事件如何处理。如果决策不透明,人民就无法知情,民众无法预期明确的后果,也就会担忧更甚。

韩连潮博士说美国的核电厂与废料处理主要由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来监督,除了联邦政府外,各州也有管辖权。因为美国是一个民主法治国家,很多事情必须要公开进行、由公众参与。美国核能监委会有很多非常具体的程序,是一个完全透明的决策机制。此外,美国州政府也有很多自己的规定,现在有15个州已经规定不允许核电厂在该州落地。因此美国的公众参与度很高,出了问题也有很多机制对它进行制衡,能避免很多的决策失误。美国在法律方面非常慎重,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再帮政府申请许可证,非常程序化。

韩连潮博士说连云港此事有很多考虑不到的因素。该项目虽然是法国的技术,但法国把技术转给中核集团,由中核集团管理,这就有可能出现很多人为错误。还有外来灾害等不可预估因素,法国的技术也不能保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贾平律师说法国40%左右的能源来源于核,技术比较成熟,核废料处理能力也较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小。中国已经有很多核电站,但本土核废料处理还没有这个能力。

韩连潮博士说项目被暂停可能有两个考量。一个是维稳,害怕引发群体事件。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党国体制下很固化的传统思维,希望高效地取得成绩。此外,以前类似项目专家基本都是一边倒地支持政府,让公众没有知情权,于是很难参与进去。

贾平律师表示最大的损失就是政府与民间和互信,官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出现了严重问题,政府的信用被吞噬掉。需要建立一个充分沟通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有用的信息,切身站在百姓角度考虑各种因素。百姓的顾虑和考量是本土化的,是需要沟通后才能解决的。

韩连潮博士说中国是一个能源大户,以前主要靠火力发电。火力发电造成的死亡可能会远远超过核电造成的死亡。福岛爆炸后核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审查。中国现在发展的是第三代的核反应堆,是相当安全的。中国发展核能是有战略含义的,因为日本正在使用核处理技术,大量储藏了核燃料。中国非常担心日本核武器化,因此要掌握这种西方技术。

来源: 
美国之音
作者: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