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可口可乐 vs 百事可乐,究竟哪种更好喝?

这一期,我们来讲个故事吧。

故事的一方,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自从1886 年由约翰·彭伯顿发明,它就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成为碳酸饮料市场上无可争议的领跑者,真正的高富帅。

既然有领跑者,就一定存在竞争者。在13 年后,另一位药剂师——迦勒·布拉德发明了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展开正面PK。

在百事可乐刚刚出现的时候,可口可乐已经每年卖掉了100 万加仑——战局那是对百事可乐相当不利啊。而且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百事可乐公司不幸破产了。

百事可乐当然不会这么轻易地狗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百事重整旗鼓,再次进入碳酸饮料市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百事可乐作为‌‌“穷屌丝‌‌”一直在苟延残喘,销量无法实现质的突破,被可口可乐吊打。

真的是百事可乐不如可口可乐好喝吗?1975 年,百事可乐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一直藏在人们心底里的‌‌“品牌效应‌‌”。

如何去破除它呢?很简单,既然光说没有用,我们就去做做实验,看看到底哪个比较好喝呗。

-

【ROUND 1】

1975年,百事可乐提出了一项挑战——他们组织了一次‌‌“非常科学‌‌”的品尝实验,看看到底是谁的更好喝。

首先,他们给品尝者每人各发一罐可口可乐,一罐百事可乐,让他们每样各喝一口,然后选择更满意的。

结果很显然——大部分品尝者选择了可口可乐。

然后,百事又发给每个人两个写有字母的纸杯,一个纸杯上标有M,代表‌‌“百事可乐‌‌”,另一个纸杯上标有Q,代表‌‌“可口可乐‌‌”,让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品尝者自己不知道字母的意义。这样就没有了品牌效应。结果是谁更好喝呢

结果是——大部分人认为带有‌‌“M‌‌”标记的百事可乐更好喝!

这下大家没话说了,原来一个瓶子的外观,都能在如此大程度上影响口味和消费者的选择。

百事可乐赢了吗?等等,事情还没有结束!

-

【ROUND 2】

可口可乐不服,‌‌“有种我们再重新做一遍试试?‌‌”

‌‌“谁怕谁。‌‌”

于是,实验重新进行了一遍,这次的结果与上次相同,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带有‌‌“M‌‌”标记的杯子。

百事可乐‌‌“这下没话说了吧。‌‌”

可口可乐‌‌“哈哈哈哈哈哈这次,我两个杯子里装的东西没有区别,都是可口可乐哦。‌‌”

‌‌“这。。。怎么可能!!!‌‌”

实验结果表明:

人们只是单纯地喜欢带有‌‌“M‌‌”字母的杯子而已。

-

【ROUND 3】

百事可乐不服。它又开展了一次实验。这次,杯子上没有做任何标记。这下总可以排除一切干扰了吧。

实验结果是——百事可乐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下,可口可乐终于没话说了。

随后,百事可乐举办了一系列‌‌“百事挑战‌‌”活动,把这项实验推向了全美国。于是就有了....

-

【ROUND 4】

百事可乐:‌‌“德克萨斯的盆友们你们好!‌‌”

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

百事可乐更好喝。

-

【ROUND 5】

百事可乐:‌‌“密歇根的盆友们你们好!‌‌”

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

百事可乐更好喝。

【ROUND 数不清】

百事可乐:‌‌“XXX的盆友们你们好!‌‌”

实验者每样各尝一口。

百事可乐更好喝。

为了挽回劣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口可乐计划了各种疯狂的改变,比如推出改良口味的‌‌“新可乐‌‌”取代原来的可口可乐,没有拖延症的他们也都迅速执行了。可惜人民群众并不买账,还是认为原来的可口可乐好喝,于是可口可乐又再改变产品配方,甚至还出现过新配方老配方一起卖的场景……

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趟,最后大家都累了。根据群众的要求,可口可乐还是改回了老配方,并把新配方可乐全部下架。

可口可乐:‌‌“我迷失了我自己....‌‌”

无论如何,在那长达几十年的各种‌‌“百事挑战‌‌”中,百事可乐都赢了,那些实验为百事可乐的屌丝逆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百事可乐终于站稳了脚跟,并和可口可乐一样扩散到了全球。

你可能觉得,这种杯子上不做任何标记的‌‌“盲测‌‌”实验,已经相当科学了。实际上,在感官实验中,这只能算一次粗糙的单盲测试。还有很多影响实验的变量,都没有得到控制呢。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变量,为什么要控制它?

很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你比较两个可乐‌‌“味道‌‌”的高下,那么,

可乐的味道

就是我们需要测试的‌‌“实验变量‌‌”。

而其他的因素,比如

可乐的温度,颜色

环境中的灯光,气味

可乐瓶子的颜色,形状,牌子

试吃者试吃的分量

试吃者有多饱

等等这些跟这次实验无关,却有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的东西。就是需要控制的‌‌“环境变量‌‌”。在测试实验变量时,将环境变量尽量控制好,不要让它们改变。这就是设计实验的基本准则:控制变量法。

如果这些变量没有很好地控制,或者一些实际存在的变量没有考虑到,实验就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

比如说,近期的研究就发现,人们在‌‌“品尝一小口‌‌”的实验中,会趋向于给甜度更高的饮料打更高的分数,因为人类先天就有趋向更甜食物的本能。而如果是让大家喝完一整瓶,再去打分,甜度更低的往往会获得胜利。

百事可乐的含糖量高于可口可乐(大约多5%左右),甜度也会高一些。但是,当时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其实都没有考虑到这个变量!如果当时能考虑到,再加一个‌‌“喝下一整瓶‌‌”的实验,也许结局就逆转了。

所以,各位技术型吃货的读者们,‌‌“试吃‌‌”其实是一项很技术型的事情,千万别把它想得太简单哦。在很多时候,想得到靠谱的‌‌“试吃‌‌”结果,必须要考虑很多变量的控制。一个严格的感官测试必须在感官实验室进行,这种实验室的声音、灯光都是要严格控制的。不同的样品会放在没有差别的杯中,上面用一个3 位的随机数字来代表序号。不同的试吃者需要在单独隔间内完成测试,互相之间无法交流,从而排除从众心理。每试吃完一样产品后都要漱口,彻底清洗味蕾,排除味觉残留。甚至,测试者有时会被要求空腹参加测试,这样能排除饱食度所带来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比较‌‌“靠谱‌‌”的结论,而这才是‌‌“创造出更多好吃的‌‌”的最基本条件呀。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