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南中国海鱼类告罄,专家呼吁共同保护

印度尼西亚在8月17日的独立日这天将六十艘在其领海内非法捕鱼的船只沉入海底。印尼官方拒绝透露这批船只所属的国家。不过有报道说,这批船只中有一些来自中国。中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过渡捕捞已经对南中国海地区的生态资源造成严重损害。一些专家表示,各国需要放下争议,共同保护这一地区的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

彭博社专栏作家亚当•明特(Adam Minter)在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中国虽然对印尼的领土、领海声索没有异议,然而中国对于海产食品的巨大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等因素使得中国渔民的捕捞范围愈加扩大,甚至已经进入了印尼的水域中捕鱼。过渡捕捞已经对南中国海的鱼类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渔船激增掏空海洋

明特指出,在2015 年,中国的海产食品消费量占到全球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产食品消费国和出口国。此外,与1979年相比,中国的机动化捕鱼船数量从五万五千多艘跃升至六十九万余艘;捕鱼行业的从业者数量从二百二十五万人暴增至一千四百多万人,渔民的平均收入也从每月约十五美元上涨至每月将近两千美元。

中国农业部表示,中国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可捕捞量约为800万至900万吨,而近年来的实际捕捞量约为1300万吨。

明特认为,在需求和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中国渔民对本国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使得中国包括东中国海在内的一些水域的鱼类资源几近枯竭,事实上已经到了无鱼可打的境地。明特还表示,有争议的南中国海地区恐将面临同样的命运。他给出了一个数据,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南中国海的鱼类资源总量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五。

迈阿密大学海洋生物与生态学教授约翰•麦克马纳斯表示,南中国海地区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极其严重”。他认为中国削减捕鱼船只的计划并不足以解决南中国海当前问题。

他对美国之音说:“两三天前有消息说中国准备将其船队数量削减百分之三。这是杯水车薪。”

麦克马纳斯教授表示,只有把在南中国海捕鱼的所有国家的船只总量削减百分之五十才能改善当前情况。

中国政府此前曾鼓励渔民前往争议水域捕鱼,并设立了专门的“南沙补贴”,对渔民出海作业提供资助。然而在中国填海造岛已具规模之后,中国当局已经不再鼓励渔民前往南中国海,并取消了对他们的补贴。

彭博社的明特在他的文章中说,补贴渔民前往争议水域的是军方。他认为中国军方这么做是为了巩固中国所宣称的在有争议的南中国海水域享有“历史性渔权”的声索要求,这种战略利益与生态保护利益有所冲突。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凤对彭博社专栏作家明特给出的数据表示怀疑。他认为目前尚无记录南中国海鱼类资源状况等信息的可靠的统计数据,但他同意近年来南中国海地区的捕鱼力度大幅增强以及该地区的鱼类资源处于即将枯竭的严重威胁之中的观点。

戴昌凤教授表示,他于今年4月在南中国海地区进行了为期20天的航行考察。在此期间,他发现南中国海地区的捕鱼船只数量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大幅增加。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捕鱼船。此外,大量的越南捕鱼船只也在南中国海水域进行捕鱼作业。戴昌凤说,最糟糕的是,两国的渔船经常使用炸药和有毒物质在这一水域,特别是一些礁石区域捕鱼。

南卡罗来那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詹姆斯•博顿指出,海底拖网捕捞、使用炸药和氰化物捕捞等非法的捕鱼活动对这一水域中的珊瑚礁造成很大破坏,并且侵害了海洋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他表示他在与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的交谈中得知,南中国海地区的珊瑚覆盖面积在过去十年中从百分之六十多锐减至百分之二十。

专家支招:放下争议,共同保护

对于南中国海当前面临的生态威胁,麦克马纳斯认为单一国家的努力不足以解决问题,这一地区的所有相关国家需要放下争议,就改善南中国海生态环境问题达成一致。

他说:“在一片主权存在争议的地区,单方面宣布调整捕鱼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有各方都需要参与进来,并达成一致”。

他建议,南中国海地区的所有声索国需要暂停声索争议、暂停支持各自声索立场的活动,并且相互合作建立共同研究管理机制。

戴昌凤认为,建立具有强大执法力度的海洋保护区是保护南中国海地区生物资源的最佳方式。然而在当前南中国海地区的局势下,建立保护区的目标很难达成。他表示,包括东沙、西沙(帕拉塞尔群岛)、中沙以及南沙群岛(斯普拉特利群岛)在内的所有珊瑚礁区域都是鱼类资源重要的繁殖场所,因此这些地区都需要重点保护。他认为,将一些需要保护的争议地区设立为“和平公园”或许是个可以行得通的解决办法。

两位专家都表示保护南中国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中国的参与尤为重要。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