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撕——一种很low的舆论生态

虽然2016年才过去大半,但年度汉字已经妥妥地诞生,那就是:撕。自打5月份,杨绛之死在舆论场中撕开一条大裂缝后,各种话题、各路人马陆续加入其中,相互撕扯,并且不断撕出新花样、撕出新境界。特别是上周以来,从老虎咬人到网约车合法,从陈冠希林志玲到和菜头腾讯新闻哥,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全是各种撕,看得我都快有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这样说,倒不是想要彻底否定“撕”的存在价值。因为在理论上,撕也是言论表达的一种形式,而且一般来讲,撕得愈激烈意味着言论愈自由,错谬愈能够得到澄清,真理也愈容易被证明;而历史地看,当年也正是因为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对撕,才撕出了一套文明新政制,撕出了一个美丽新国家,要是没有赫斯特与普利策的对撕,新闻业的伦理边界或许至今还晦暗不明,新闻学的专业教育也还不知要晚多少年?

但正如世界上的民主通常被分为(别人家的)民主与中国民主,逻辑分为(正常人的)逻辑与中国逻辑一样,撕也可分为(一般语境下的)撕与中国撕两种。而两者的区别在于,通常意义下的撕,其前提是言论表达的充分自由,或者是其结果有助于拓展言论空间的界限。而所谓“中国撕”,则是在专制语境中产生的一种奇特的舆论生态。由于存在着限制言说的天花板和玻璃墙,决定了不是什么话题都可以拿出来撕,其前提必须是人畜无害不危及体制的,所以也就只能找像网约车合法,甚至八达岭动物园老虎咬人这种无聊的话题来过过嘴瘾。

不知道这么讲,算不算是对死者的不敬,会不会招来两方面的集体反感,沦为新的靶心。但我真心以为,老虎咬人是件很无聊的事情,不值得浪费那么多的口舌来争论。毕竟这阵子天气也怪热的,与其再热火朝天地加入骂战,参与互撕,还不如待在家里吃吃西瓜,或者去商场超市蹭蹭空调,亲,避避暑不好吗?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各位真的荷尔蒙过剩,或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管不住嘴憋不住火忍不住要撕,那也得注意撕的姿势撕的腔调啊,起码应该把撕的重点放在当事人与园方各自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承担多少责任,是二八开三七开还是四六开上,而不是去争辩到底谁对谁错,下车的当事人是否死有余辜,或者动物园的管理有无疏失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但凡脑子不坏眼睛没瞎的人都应该清楚,这起悲剧中双方或多或少都存在过错,都需要承担些责任,那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将某一方行为中的合理成分无限扩大化,进而把责任过错完全推给另一方的论姿,实在太难看太侮辱广大人民群众的智商。

这么low的中国撕,你还去指望它能够拓展言论空间、拱击言论上线,出门前忘记背长者的人生经验了吧?事实上,在今天的舆论场上,哪怕是最革命的人,其激烈言论多数时候也不是直接针对体制本身,而是指向身处体制内的具体个人,指责他们不够革命不够激进,居然还在苟延残喘而没有玉石俱焚。

这倒也就算了。关键是,为了表现自己高人一筹,或者在气势上压对手一头,各方在互撕过程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突破言论、道德的底线,什么难听说什么,怎么恶毒怎么来,满嘴生殖器,不时还要问候一下你们祖上十八代。甚至,有些人就是专门靠混迹各种“撕域”来赚取名声、吸引粉丝,从中获得巨额经济利益的。看看那位人见人厌花见花谢车见车想碾的和菜头老师每篇撕文下面成百上千的打赏人数,你就会明白为何他如此热衷此道了。

只是,中国撕多了,不仅无助于充分表达、化解误会、弥合分歧、凝聚共识,争取言论的自由,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只会在民间内部造成分裂,再一次陷入“发动人民斗人民”的历史怪圈。这并非危言耸听,文革中那种专制底下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带来的并不是什么“大民主”,而是人性的泯灭,国家的浩劫。今年恰逢文革结束40周年,仅仅40年前的事情,的教训,难道都忘了吗?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