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寄人篱下”的小敏●同乡剩男

‌‌“寄人篱下‌‌”的小敏

爸爸不是你亲爸爸,妈妈也不是你亲妈妈

那天阳光特别好,六岁的小敏和小伙伴们在打麦场上追赶、打闹,玩累了靠在麦秸垛上,仰头望着柔和的阳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没多久,她忽然被一个陌生男人叫醒。男人摸了摸她的头,带她回到家。她偷偷躲在侧门的门帘后面,看见那男人和爸爸抽着烟,聊着她听不懂的话。小敏觉得无趣,又想溜出门去玩,可刚走到厨房门口,却被妈妈叫住:‌‌“敏敏,你过来。‌‌”

妈妈正拉着风箱,火光映照下,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她拍打掉粘在小敏褂子上的草屑,告诉她,堂屋里里和爸爸说话的人是二姨家的一个叔叔,要带她去二姨家住几天。

小敏一听要走亲戚,开心地跳了起来。

饭后,母亲在衣柜前收拾了半天。小敏有一件花格子裙子,是她最喜欢穿的衣服。母亲在一堆衣服中扒了半天也没找到,情急之下,竟背对着小敏抹起了眼泪。当时已经是深秋了,小敏不解地问:‌‌“妈,不是去几天回来吗?怎么还带裙子?‌‌”母亲没有回答她。

那个叔叔一脚跨上车,把小敏抱上了28杠自行车的前杠,父亲让她握紧车把,说是要走很长的路。小敏坐上去,甚至没扭头看父母一眼,车轮就转了起来。还在路边玩耍的小伙伴看到他们,自动给自行车让道。由于陌生叔叔在,小敏没好意思和他们打招呼。

她没想到,这些和她朝夕相伴的小伙伴们,几乎就再没见过了。

在二姨家的头几天,小敏过得很开心。

二姨和姨夫对她很热情,表姐妹也都乐于和她交谈,她们睡在一张床上,好像总有聊不完的话。

可是住了十几天,父母却没有过来接她,晚上小敏躺在床上,望着墙上和自家贴着一样的‌‌“四大天王‌‌”的贴纸和贺年片,开始想家了。

此后的每天,她一吃完饭,就蹲在二姨家门口的那条大路上,等着父亲来。她虽然想家,却不敢当着二姨的面说出来,虽然二姨现在每天都板着脸,但对她却很好。

有一天,小敏奶奶来二姨家做客,拉着小敏的手嘘寒问暖。小敏忍不住问:‌‌“奶奶,我姨夫啥时候送我回家?‌‌”不料,奶奶却哈哈大笑:‌‌“傻妮子,这就是你家呀!以后可不准你叫‌‌‘姨夫’了,那是你爸爸!‌‌”

小敏呆住了。奶奶告诉她,当年‌‌“二姨‌‌”生了两个女儿,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的追查,把出生仅一个月的小敏送到了‌‌“妈妈‌‌”家。前段时间,隔壁的堂叔做小买卖来到小敏生活的村子,本想看一眼侄女儿,却没想到撞上她脏兮兮地睡在麦秸垛旁边,‌‌“实在可怜‌‌”,就把她带回来了……

从那天开始,小敏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管‌‌“二姨‌‌”、‌‌“姨夫‌‌”叫‌‌“妈妈‌‌”、‌‌“爸爸‌‌”。她也渐渐学会了看人的脸色:有时妈妈炒菜放了点肉,小敏夹菜时,会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诱人的肉片,让妹妹先夹。

想着在以前的家,常因为一块肉,自己和哥哥姐姐们争执不下,小敏默默的掉着眼泪,把头埋得更低了。她就着眼泪扒着饭,生怕被人看到。

平日里,妹妹经常会为了琐事和妈妈斗嘴,吵得不可开交,吵到最后妈妈却哈哈大笑。她静静地看着,从不参与。

后来大姨和大姨父来过几次,小敏虽满心欢喜,却不敢当着亲生爸妈的面,表现得太明显。

大姨还是那样亲切,抓住小敏的手不松开,但她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把小敏带走。每次他们离开,小敏都会躲进房间,趴在床上大哭一场。

小敏就这样‌‌“寄人篱下‌‌”地长大了。

妈妈脾气暴躁,常拿着擀面杖追着小敏打,小敏嚎啕大哭,会跑到奶奶家避难。很多次,她都想过离家出走。

初三那年,大姐师专毕业回到乡里小学教学,需要交两万元‌‌“上岗费‌‌”。妹妹学习成绩优异,有望冲进县里的重点高中,也要支付高昂的学费。

考虑到父母的经济压力,成绩中等的小敏主动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去了。不用时刻顾忌爸妈的感受了,她反倒觉得自在。

几年后,小敏也结婚了,因要和丈夫一起去打工挣钱,只得让儿子留在家,让爸妈带。这样一来,她又得常回小时候有点害怕的家了。

去年暑假,小敏回家给儿子送生活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聊到给家里置办的家电时,妈妈半开玩笑地说:‌‌“空调是老大买的,饮水机是老三买的,小敏我是指望不上啦!‌‌”

这句话似乎刺激到了小敏,她突然愤怒地质问:‌‌“你怎么不说小时候,把我送大姨家,你亏欠我多少?‌‌”小敏妈妈也毫不客气:‌‌“你儿子在这里吃住,我哪点对不起你?!‌‌”

两人针锋相对,小敏眼泪刷刷直流,妈妈在一旁边抹泪边拍着大腿骂:‌‌“我当时生你时就该把你掐死!‌‌”

‌‌“对呀!你怎么不掐死我?我就不该生下来。‌‌”

回乡相亲的专科生

同乡剩男:干嘛回来抢资源

作者按1984年‌‌“一孩半‌‌”政策的决策者大概也没想到,十几年之后农村青年男女比例会严重失衡,使得‌‌“婚姻‌‌”彻底与‌‌“商品‌‌”画上等号。据报道,2015年有些地方农村男女青年比例接近4:1。这意味着,要想在农村娶上媳妇,男青年要比同龄人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目前这种‌‌“优越‌‌”主要体现在物质财富上。

小旭出生于1990年,是三德叔家的二儿子,他上头还有一个哥哥。三德婶子怀他时,计划生育正搞得轰轰烈烈,但他们从医院偷偷做了B超,知道又是个儿子,就决定偷偷把孩子生下来。

尽管三德婶子整天都提心吊胆地躲在家里,但肚子刚显,就被人举报了。在计生站的人赶来之前,他们全家人慌忙地躲到了十几里外的舅舅家。

计生站的人扑了空,只好把三德叔家的驴子牵到了一名工作人员家中‌‌“代养‌‌”。临走时,还对着三德叔的老娘厉声厉色地吼到:‌‌“告诉李三德,驴子我牵走了,一天饲养费十块钱,什么时候领媳妇刮掉孩子,什么时候来领驴!‌‌”三德叔忍着痛,没要那驴子。

2011年,三德叔为大儿子办婚礼,彩礼花了三万三千块钱。当时农村已经在风传将来会出现‌‌“一个闺女两个汉‌‌”的状况,但三德叔不信这种事会落到自己儿子头上——他的二儿子小旭,仪表堂堂,人也很踏实,而且还在郑州读了专科。

2013年夏天,小旭专科毕业,没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只好去一家房产公司卖房子。由于他不善言辞,三个月也没卖掉一个房子,每个月就只能领1200元的基本工资,生活非常拮据。

在电话里三德叔火冒三丈:‌‌“在学校也没谈个女朋友,现在钱也挣不到,你干脆回家相亲吧!‌‌”小旭脾气倔,但撑了两个月,还是赶着元旦灰溜溜地回家了。

从2014年初到2015年夏天,小旭走过了‌‌“炼狱‌‌”般的漫漫相亲路。

两年间,三德叔两口子在媒人带领下,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为儿子找相亲对象。刚开始,三德叔认为儿子好歹念过大专,算是一种优势,但后来发现,‌‌“读书多‌‌”甚至成了一种累赘——农村男孩子普遍在22岁前就结了婚,像小旭这样过了24岁的少之又少。

三德婶子对此很无奈:‌‌“好比一觉醒来到集市上买菜,发现大白菜卖出了黄金价。‌‌”

一次,小旭和父母按媒人的约定,去见一个女孩,在门口他们却发现早就停了好几辆车。

屋内的男孩们翘首以待——他们都是来相亲的。其中一个男孩子递过烟,主动搭话,得知小旭读过书后苦笑道:‌‌“哥,你上大学咋不出去找?好歹给我们留点资源啊!我都22了。‌‌”

回家相亲一年半,小旭变得颓废了许多。有次,他向我诉苦:‌‌“为什么这些姑娘都这么难伺候?加个女孩QQ,聊了一晚,第二天就被拉黑了。‌‌”

更令他绝望的是,没过多久,一个媒人给他介绍了一个离了婚、带着孩子的女子。小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着如果告诉大学同学,肯定会被笑掉大牙。

若是在往常,三德叔也绝对不会同意的,但这一次他却轻声细语地求着小旭:‌‌“去看一眼吧!过了这个村,就什么也没有了。‌‌”

小旭只好硬着头皮每天跑去献殷勤,甚至主动给她的孩子买奶粉,即使这样,他也没见过这个头发金黄、耳朵上打三个耳钉的女子对他有过一丝笑容。

然而,拒绝了小旭不久后,这个女子就和另一个男孩在一起了。那个男孩父亲是做服装生意的,有些资产。

2015年秋天,小旭没有和家人商量,就独自坐车去了商丘市,找到一个培训机构教务秘书的工作。

在新单位,他认识了同县姑娘如柳。如柳善解人意,热情大方,很快和小旭走到了一起。按照小旭的描述,自己父母得知后,高兴得‌‌“快疯掉了‌‌”,不停地叮嘱他:‌‌“千万要大方,多带这个姑娘看看电影、吃吃饭,钱不够我们给你打,可不敢中途撒气了。‌‌”

今年春节,小旭和如柳订了亲。彩礼花了10万元,见面礼2.3万,买衣服、礼品以及盖楼房、买车子等各种开销,父母这辈子辛辛苦苦挣的三十万积蓄全砸在里面了。

如柳的父母对媒人承诺,结婚后彩礼钱一定会带回来。但小旭家里对此并不抱希望,因为如柳还有一个弟弟,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些彩礼钱多半要成为他给未来媳妇的彩礼钱。

订亲那天,头发花白的三德婶子看着车上装着满满当当的礼品,鼻子发酸,带着几分声讨的意味骂三德叔:‌‌“当年人家不让生,你一个劲儿地要儿子,现在知道好处了吧?你要儿子,儿子要你的命!‌‌”

如今农村流行着一种说法,生了女儿就是‌‌“招商银行‌‌”,早晚家里会‌‌“财源广进‌‌”。生儿子叫‌‌“建设银行‌‌”,父母一辈子就往里面投钱建设。

当年那些躲避‌‌“计划生育‌‌”的家庭,大部分都圆了生儿子的梦,却并没有因此而幸福,他们要起早摸黑,为儿子赚建楼房的钱、彩礼钱,甚至孙子孙女的奶粉钱。

秋婶子家虽然只有一个儿子,年龄也不大,但他们丝毫不敢怠慢。秋叔每天去建筑工地给人盖房子,披星戴月;秋婶子和我母亲聊天,常常把话题引到儿子身上,‌‌“他得赶紧长大好娶媳妇啊!看这架势,谁知道以后彩礼钱要涨到多少。‌‌”

秋婶子的三个女儿都嫁人了。大女儿、二女儿各生了两个男孩,三女儿家一个男孩。磨儿奶奶身体还算硬朗,每次孙女回娘家,她就抱着重外岁,坐在门口玩。

过往的人看见了,总会逗一逗她怀里的孩子:‌‌“这孩子真俊,肥头大耳,好着呢!‌‌”

磨儿奶奶很夸张地叹着气:‌‌“哎,五个‌‌‘建设银行’,以后可咋办?‌‌”叹气归叹气,但脸上却漾着笑容,透着一股子骄傲。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